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 ,他不仅在人体生理、病理的中西理论的汇通和药物的功效及运用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 ,而且在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就其活血化瘀法的运用特色作一探讨 ,简述如下。活血化瘀以治虚劳 张锡纯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上承仲景之法 ,在《金匮·血痹虚老劳篇》有“内有干血 ,肌肤甲错 ,两目暗黑”之干血痨证用大黄虫丸治疗 ,即为五脏虚劳 ,经络营卫气伤而致的血瘀现象。张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又多变通参合己见 ,将活血化瘀法用于治疗多种虚损劳瘵。张氏认为虚劳病程较长 ,变化缓慢 ,其病理…  相似文献   
2.
胃痛宁对大鼠乙酸胃溃疡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痛宁对大鼠乙酸慢性胃溃疡的愈合质量及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对造模大鼠胃痛宁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西咪替丁组、模型组进行对照比较 ,观察大鼠再生粘膜厚度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一氧化氮 (NO)含量。结果 :胃痛宁大剂量组和西咪替丁组对再生粘膜生长有明显作用 ,两组效果相近 ,与模型组比较P <0 0 1;胃痛宁大剂量组EGF、NO含量增加明显 ,优于西咪替丁组 ,但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胃痛宁能够增加胃溃疡处再生粘膜厚度 ,提高EGF、NO含量 ,促进溃疡愈合 ,提高损伤粘膜的修复能力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活络效灵丹出自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氏为治疗各种气血瘀滞疼痛而设,因其组方简练、止痛效果良好,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得到了广泛地运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1 患者,女,50岁,以下腹部包块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前血压16.9/12kPa,脉搏95次/分,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无器质性病变,其它化验检查均正常。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取T11~T12间隙穿刺,成功后,用2ml注射器回抽无脑积液,注射空气无阻力、注射局麻药后有气泡外溢,然后置管并留置导管3.5cm,再用注射器回抽无液体流出后注入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5ml后改为平卧,平卧后病人一条腿从手术床边滑下自己无力抬起,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土家医药治疗骨伤用药的主要种类。疗效确切显著、民间特色浓厚、形式简捷、使用方便、经济价廉等的主要特色。土家医药治疗骨伤常用经典方,组成合理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有待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对服药法十分重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自制方,以膏汤丸散、各视所宜,为粥为饼、药食两用,散汤结合、各展其长,分次服用、灵活有度,审察效应、适事为故为其主要服药法特点。张氏以药全其性、方尽其能,持续药力,祛邪务尽,将服药法作为体现理法方药诊治体系重要环节等为确定服药法的三大原则。张锡纯服药法特点及确定原则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临证辨别和选择药物 ,是辨证施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辨证辨病准确的前提下 ,只有辨药准确 ,才能处方精当 ;但要辨药准确 ,则必须熟识药性。笔者结合中药药性理论 ,将临证辨药的规律概括为八大原则 ,分析探讨于后。1 寒热原则寒热原则是辨别药物  相似文献   
8.
9.
中药大剂量运用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德鉴  杨付明 《四川中医》2008,26(12):61-63
针对临床大剂量用药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探讨了大剂量用药问题的现状,分析了药物质量下降、患者体质变化、经济利益等因素为大剂量用药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应当辨证地对待大剂量用药问题,并从大剂量用药可导致功效的改变、必须与病情相对应、与药物毒性的关系等提示了大剂量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