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QTLC间期值与心脏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冠心病患者男性300例和女性200例的QTLC与心脏危险因素及其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QTLC延长、缩短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信号及吸烟有关.心血管死亡率QTLC延长5%~10%为0.60%,延长>10%为1.00%;QTLC缩短5%~10%为0.60%,缩短>10%为1.40%.吸烟者死亡率QTLC缩短5%~10%为1.00%,缩短>10%为1.20%;QTLC延长5%~10%为0.60%,延长>10%为1.00%.3例长QT间期和3例短QT间期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1年内无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结论 冠心病患者QTLC延长或缩短是预测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危险指标,心血管病吸烟者QTLC延长或缩短也是预测心脏死亡率的危险指标.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活动平板负荷运动试验(TET)中变时反应或运动耐量差的患者应用阿托品的意义.方法 对80例活动平板负荷运动试验中变时反应或运动耐量差(达不到最大运动试验的目标心率)的受试者采用静脉注射小剂量阿托品(0.5~2 mg)作运动试验(试验组),并与同期试验中有同样反应而未用阿托品的64例(对照组)作对照观察.结果 试验组在运动中达目标心率[平均心率增加(25±11)次/min]68例(85%),运动试验阳性45例(56%);对照组阳性14例(22%)(P<0.01).结论 阿托品辅助用于TET有利于增加TET中变时反应和耐量差的患者的心率,同时可降低TET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左室肥厚(LVH)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肾功能稳定的早期CKD患者LVH发生率及其与血压、血红蛋白(Hb)、肾功能、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1)LVH在CKD早期即已存在,随着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下降,左室质量指数(LVMI)逐渐增加,LVH发生率逐渐增高;(2)与非LVH组相比,LVH组收缩压(SBp)(P<0.01)、舒张压(DBp)(P<0.05)、血肌酐(Scr)(P<0.01)和血尿酸(UA)(P<0.01)水平显著增高,Hb和Ccr水平显著低下(P均<0.01);(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SBp、DBp、Scr、UA成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5,0.385,0.599,0.482;P均<0.01),而与Hb、Ccr成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1,-0.465;P均<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DBp、Hb、UA进入回归方程,所得回归方程为y=1.887x1-0.158x1 0.123x3 61.355(y=LVMI;x1=DBP;x2=UA;x3=Hb;66.169为常数).结论LVH在CKD早期即已存在,且随着肾功能减退更加明显,其发生与高血压、贫血、高尿酸血症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明显心血管病(CVD)临床症状,有高甘油三酯(TG≥1.6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8mmol/L),静息心电图缺血型ST-T改变与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对无明显CVD临床症状,有高TG/低HDL-C血症的550例[其中静息ECG有缺血型ST-T改变者250例(A组),无缺血型ST-T改变者300例(B组)]进行2年随访对比观察,观察其的CAD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2年随访期中,A组的CAD的发生率为16.00%,死亡率为3.20%;均显著高于B组的CAD发生率(2.00%),死亡率(0.66%),P均0.001。结论:结果显示无明显CVD临床症状,有高TG/低HDL-C血症,伴有静息ECG缺血型ST-T改变对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食管导联心电图对82例各类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照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82.57%,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57.3%(P〈0.01);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1.46%,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0.98%(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75%,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扑动并存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2.29%,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室性心动过速伴1:1室房逆传在双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为1.83%,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22%(P〈0.05)。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单极食管导联的检出率高,安全、可靠、实用、能定位、对射频消融术前病例的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早期心率快速增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340例,2周内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者,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开始后的运动15秒心率、第1分钟心率增加量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运动15秒心率、第1分钟心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运动15秒心率、第1分钟心率逐渐增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运动15秒心率、第1分钟心率与ST段压低值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运动最大代谢当量与ST段压低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15秒心率及第1分钟心率增大可反映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易导致心源性死亡,早期准确识别出AMI中的高危患者,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和预防措施。本文通过观察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的震荡起始(TO)与震荡斜率(TS)指标、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SDNN)与心率变异三角指数(HRVTI),以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包括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ED)、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以探讨对AMI患者心源性死亡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指标与方法。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心率减速力值及心率加速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心率减速力值≥4.5 ms为1.66%,2.6~4.4 ms为7.50%,≤2.5 ms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均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为0.83%外,余均未死亡。结论: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随机测量72例老年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fc和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校正QT间期(QTfc、QTnc)值。QTfc、QTnc间期值≤300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fc、QTnc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CD)治疗,观察预后。结果:QTfc≤300ms的1年内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QTnc≤300ms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利多卡因转律83.33%;奎尼丁、氟卡尼可使6例QTfc、6例QTnc间期值平均延长20ms,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发生。结论:短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利多卡因可转律;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及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组(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并观察3项指标与1年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震荡初始(TO)为(-0.38±2.34)%,震荡斜率(TS)为(2.30±1.10)ms/RR;扩张型心肌病组震荡初始为(-0.38±2.26)%,震荡斜率为(4.67±2.86)ms/RR;对照组震荡初始为(-2.26±3.16)%,震荡斜率为(8.60±6.84)ms/RR,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为(-0.28±1.86)%,震荡斜率为(2.00±1.00)ms/RR,LVEF为(32.46±6.24)%;14例急性心肌梗死非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0.21±1.23)%,震荡斜率(2.30±1.10)ms/RR,LVEF为(50.46±8.26)%。两组比较:震荡初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各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各指标与1年内的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窦性心率震荡不一定能预测死亡率,死亡率的高低在于该种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