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鸡后海,大椎,足三里穴区神经支配的脊髓节段性分布——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刘扬*谭会兵李若凡刘克曹承刚左志林**万选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所解剖学及神经生物学室*北京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北京农学院)本文采用20日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吞噬聚乳酸—乙醇酸 ( polylactic polyglycolicacid ,PLGA)纳米粒子的形态学机理 ,制备组织细胞吞噬纳米粒子的相关模型 ,为纳米粒子作为包载各类药物或基因载体提供实验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制备的PLGA纳米粒子加入生理盐水中 ,超声振荡成注射用纳米粒子悬浮液后 ,注射至活体家兔心肌组织内 ,4 8小时后取材切片、电镜下观察。结果 :心肌细胞胞质内及胞核内可见大量被吞噬的纳米粒子 ,并且出现了PLGA纳米粒子被吸收、降解的迹象。结论 :心肌细胞完全可以通过吞噬方式大量摄取 ;PLGA纳米粒子 ,将PLGA纳米粒子作为向心肌细胞内转运某种药物或基因的载体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结肠损伤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手术方式有单纯修补、切除吻合的I期手术和损伤结肠的修补、切除吻合加外置或结肠近段造瘘,待患者的腹膜炎症状完全消失,10天~3个月后状态好转,再行II期手术,这就给患者护理及治疗、精神上及经济上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在当今外科医学、医学营养学、重症监护(ICU)、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发展,使临床医生有可能将结肠外伤者用I期结肠手术来治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8年~2003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共收治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数学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m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大鼠心肌梗塞(MI)后左室心肌纤维化(M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MI模型组和曲尼司特治疗组(400 mg·kg1·d1).4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和TGF-B1的表达.结果与MI模型组比较,曲尼司特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但左室功能显著改善(P<0.05),左心室肥大减轻(P<0.01),非梗死区心肌HYP含量和TGF-B1表达降低(P<0.05).结论曲尼司特可下调大鼠非梗死区心肌TOF-β1表达及降低HYP含量,减轻MI后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VEGF在实验性心肌梗塞中促血管生成的形态学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结扎30只家兔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15支兔作为实验组,在梗塞区内注射VEGF;其余15只兔作为对照组,仅作前降支单纯性结扎。两组动物分别于结扎后1,2,4周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观察梗塞区血管的生成与重建及相关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梗塞区内,可见许多呈岛状存活的心肌组织,对照组则极为少见。术后2周为血管形成的高峰期,实验组梗塞区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极为显著性差异(血管密度实验组为24.19±0.77条/4×10倍,对照组为1.01±0.21条/4×10倍)。结论:VEGF对急性实验性心肌梗塞后的血管形成及心肌组织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机械性TMR与激光TMR的形态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观察机械性TMR与激光TMR对心肌管道热损伤、血管生成及纤维化的影响,探讨最佳的TMR方法。方法:采用高速空心钻头和CO2激光在家兔左室壁进行打孔,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动物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分别观察机械性和激光心肌管道内形态结构及其变化。结果:机械钻孔形成的心肌管道不存在任何热损伤的迹象,而激光形成的心肌管道存在着严重的热损伤;数周后机械管道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激光管道,P<0.01;6-8周后,机械管道残迹的纤维化直径明显小于激光管道,P<0.0001。结论:①机械性TMR和激光TMR在心肌管道的热损伤、血管生成及纤维化方面均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②应用机械钻孔的方式进行TMR明显优于激光心肌打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行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2、7天,观察组CD4/CD8及免疫球蛋白A(Ig 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降低及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性反应,纠正肿瘤组织细胞异常代谢,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l评分系统分别预测结直肠癌手术风险的效果探讨分析。方法选取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以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分别对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前瞻性预测,并与术后实际并发症、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的发生率(76例、50.67%)及死亡率(42例、28.00%)分别显著高于实际并发症率(38例、25.33%,P<0.01)及死亡率(7例、4.67%,P<0.01)。但老年患者的并发症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分别为9例、6.00%,10例、6.67%及11例、7.33%)与实际死亡率(7例、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均能较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死亡率,而POSSUM评分系统可能高估了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