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2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使用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治疗,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ALT、 TBil、 AST、 HA、 IVC、 LN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宾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够有效缓解肝纤维化损伤,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演变规律及意义。方法:我院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肝炎、40例慢性肝炎及46例重型肝炎病例的抗凝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对不同类型肝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CD3 ,CD8 细胞计数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型肝炎组与非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CD3 ,CD4 ,CD8 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幼稚的CD4 ,CD8 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差异,乙型肝炎随着病情严重及病程延长,CD3 ,CD4 ,CD8 淋巴细胞逐渐减少,重型肝炎出现大量幼稚的CD4 CD8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状态,对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蕾  关玉娟  李粤平  杨湛 《肝脏》2008,13(3):202-204
目的调查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前C基因区终止密码变异(A1896,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BCP,T1762/A1764)对YMDD变异毒株复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97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耐药变异的患者进行HBV基因型、PC及BCP变异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所有患者血清HBVDNA进行定量。结果197例YMDD变异株感染者中B基因型占51.8%,C基因型占48.2%;有61例(31.0%)发生PC变异,69例(35.0%)发生BCP变异;PC变异在B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X^2=8.433,P=0.004),而BCP变异在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X^2=16.83,P〈O.001);发生PC或BCP变异的HBV感染者,其血清中HBVDNA水平与野生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前C基因区的PC或BCP变异与基因型具有相关性,但这两种变异对YMDD变异株感染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37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就诊医生资料、取药信息、检查信息,依据药物持有率将患者分为良好依从性组(n=2346)与不良依从性组(n=1386),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人口学特征和诊疗情况,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两水平稳健Poisson方差成分模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持有率为0. 789±0. 269,持有率在0. 8以上的良好依从性患者占比62. 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算方式、治疗时间、医生职称及用药模式是良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值均0. 05)。在控制了其他协变量后,医保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自费患者高0. 119倍;良好依从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第2~5年的良好依从性分别是第1年的84. 7%、77. 3%、78. 5%、65. 9%;副主任医师负责的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主治及住院医师负责的患者高0. 249倍;服用替比夫定的患者其良好依从性比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高0. 120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医保、治疗时间、主管医生的职称、用药模式密切相关,应鼓励未纳入医保的患者积极购买医保;建议加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遵指南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两种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联合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PE+PA)组、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予PE+PA和MARS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和血氨(NH3)等指标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47.50%、42.50%和20.00%,肝性脑病转醒率为44.00%、44.00%和12.50%,2组人工肝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E+PA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和NH3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E+PA组治疗后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白细胞(WBC)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ARS组治疗后BUN、Cr和NH3明显下降,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B、TBA、ALB、ALT、PT和WB...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比较骨髓培养与血培养的阳性率。方法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AID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进行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共444例AIDS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共141例患者骨髓培养和(或)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76%(141/444),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9.27%(130/444),高于血培养阳性率23.42%(1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253,P=0.000)。130例骨髓培养阳性者在血培养中有37例阴性,104例血培养阳性者中有11例骨髓培养阴性;两种培养方法均为阳性者只有93例。141例阳性标本共培养出152株致病菌,分离的菌株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比例最高,占71.71%(109/152);新型隐球菌次之,占8.55%(1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次,占3.29(5/152)。结论 AIDS患者的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高,广东地区AIDS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马尔尼菲青霉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慢性重型肝炎MELD评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由于国内外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存在差异性 ,故引入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ELD .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以验证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的适用性 .方法 整理 15 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 ,评估慢性重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MELD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1) ,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 ,MELD分值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 .结论 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是适用的 ,可引入临床应用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1 岁,曾饮酒6 年,约0.5kg/d,已戒.15 年前体检发现"HBsAg阳性", 2002 年曾服用" 拉米夫定" 抗病毒治疗,服药1 年后自行停药(具体不详).2006 年诊断明确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失代偿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心脏相关评估指标,为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95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危重型组(14例),重型组(40例)和普通型组(41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结果 危重型组和重型组年龄分别为(64.2±13.2)岁和(60.0±13.0)岁,均显著高于普通型组的(50.0±16.5)岁(P均<0.05)。重型组AST、LDH及危重型组CK升高率均高于普通型组(P均<0.05),其中LDH绝大多数为轻度升高。心电图异常以T波改变为主,未见恶性心律失常。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心脏指标异常多见于危重型组和重型组,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LDH升高最多见,但程度较轻,心电图异常以T波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重型肝炎(SH)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对疾病的预后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46例重型肝炎病例(死亡组29例,存活组17例)与40例慢乙肝(CHB)的抗凝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临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SH 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3 、CD4 CD8-、CD4-CD8 细胞明显低于CHB组(P<0.05),可检测到大量幼稚的CD4 CD8 双阳细胞且其计数明显高于慢乙肝组(P<0.001),SH死亡组CD3 细胞明显低于存活组(P=0.04),CD4 CD8 双阳细胞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5)。存活组随着病程恢复,CD3 、CD4 CD8-、CD4-CD8 细胞缓慢上升,死亡组持续低水平;存活组病程恢复时CD4 CD8 细胞逐渐下降,但死亡组反而上升。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别是CD4 CD8 细胞的上升对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