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asegue征与MRI影像定位区域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5-04—2016-07诊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Lasegue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MUS分类法和胡有谷区域分类法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MRI片进行区域定位,共定位30个区域,分析Lasegue征与定位区域的关系。结果通过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间盘突出区域与Lasegue征有关(OR=1.007),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AUC=0.5)。秩和检验发现,30个区域的Lasegue征阳性和阴性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本组Lasegue征阳性多集中在18个突出区域,突出在Lesions(2A)+Ⅰ、Lesions(2A)+Ⅲ、Lesions(2AB)+Ⅲ和Lesions(3AB)+Ⅰ区域时,Lasegue征表现阳性的趋势更明显。结论 Lasegue征虽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特异性检查,突出在不同区域对其影响不显著,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但突出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时,Lasegue征却有着呈阳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医证型与影像和体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10日入院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型与影像或体征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与影像关系:不同中医证型在突出节段、突出程度、MRI表现、Pfirrmann椎间盘分级和突出位置分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当突出位于L4/5时,突出位置分型差异不显著(P0.05)。(2)中医证型与体征关系:不同中医证型对腰椎活动、直腿抬高试验有影响(OR0.5),但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其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且不同中医证型对其阳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不高[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C)0.5]。【结论】本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部分空白,对临床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化脓性脊柱炎20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变化对化脓性脊柱炎进行诊断的价值,总结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0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8.9岁。颈椎3例,胸椎7例,腰椎10例。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及MRI),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治疗前局部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有患椎处疼痛,VAS9分4例,8分6例,7分1例,3分6例,2分3例。其中7例伴有神经症状,11例伴有夜间疼痛加剧,10例伴有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例,正常15例;CRP升高19例,正常1例;20例患者ESR均升高。X线片显示椎间隙均变窄,13例伴有椎体的骨质破坏;CT显示20例患者有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1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3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7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后出院。结论:化脓性脊柱炎容易误诊漏诊,在早期诊断中应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补肾中药对大鼠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老年雌性大鼠60只,分为正常组、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组、高、中、低剂量补肾中药治疗组,各组均摘除卵巢,术后3个月形成骨质疏松模型。随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股骨骨折模型。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建立后,每日给予正常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治疗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补肾中药灌胃12 w进行治疗。末次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应用双能X射线检测大鼠股骨的骨密度。采取血清样品通过ELISA法测量碱性磷酸酶、骨钙素、TRAP破骨标志物等指标含量,对股骨样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治疗组在骨折端的成骨细胞数量较多,破骨细胞数量较少,提示补肾中药具有促进骨性愈合的效果。经补肾中药治疗后,高剂量治疗组的骨密度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显著回升。研究发现,strACP经过补肾中药治疗后,治疗组中的碱性磷酸酶与血清抗酒石酸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降低,骨钙素含量明显提升,上述指标在高剂量治疗组中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另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也显示,Notch1蛋白的表达在模型组中受到显著抑制(与正常组相比,P0.01),而补肾中药具有调节Notch1蛋白表达的作用,成明显剂量相关性,且高剂量治疗组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接近。结论补肾中药能够通过调节Notch1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血清中破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和TRAP的水平,并提高骨钙素的含量来刺激成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提高骨密度,对大鼠股骨骨质疏松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化脓性脊柱炎,又称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占所有骨髓炎的4%,包括椎骨骨髓炎、椎间盘炎和硬膜外脓肿~([1])。该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统受损伤者也容易发生~([2-3])。化脓性脊柱炎发病多隐匿,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旦误诊漏诊,容易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4])。因此早期确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化脓性脊柱炎的治疗仍存在较多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