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付华  孙芳毅  李星涛 《临床荟萃》2006,21(3):218-220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自1974年Lin等首次发现于孕妇血液中,主要用于评价胎盘功能及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晚近国外学者证实PAPP-A普遍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近来叉发现它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导因素之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的一种特异性激活剂。PAPP—A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液中,其浓度明显升高。因此PAPP—A在心血管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一种新的生化血清指标,同时PAPP—A具有灵敏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方便、快速而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2月~2006年2月共入选91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CEI组46例和ACEI联合ARB组45例。2组均应用氢氯噻嗪25mg/d,用药前血钾、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ACEI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ACEI联合ARB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缬沙坦80mg/d,均以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为达标。监测用药1个月前后的血钾、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水平及心功能变化。结果(1)未见血钾及血肌酐的异常增高。(2)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3)2组患者治疗后心脏收缩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心室舒张功能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排钾利尿剂的基础上,联合应用ACEI和ARB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不但可以增加控制高血压的疗效,而且不会导致血钾、血肌酐水平的异常增高,并且可降低血清CRP浓度,在改善心脏收缩功能的同时,明显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5岁。因持续性胸痛2小时,伴恶心、呕吐而急诊入院。既往有17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200/100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时口服尼群地平10 mg每日3次,血压波动在150~140/80~90 mm Hg。入院前1个星期有活动后胸痛,持续约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入院前2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炎性标志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动脉粥样硬化 ( AS)是冠心病 ( CHD)的病理基础。近年来 ,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 ,AS斑块处存在着慢性炎症过程 ,这一过程的急剧变化 ,可导致内皮损伤、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促使稳定型心绞痛( SA)向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甚或猝死发展。本研究检测了多种炎性标志物 ,旨在进一步探讨炎症反应与 CHD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60例 CHD住院患者 ,均符合 WHO的 CHD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三科 (石家庄 ,0 5 0 0 11)诊断标准 ,其中 :AMI组 2 7例 ,男 1 8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 61 .85± 1 …  相似文献   
6.
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及诊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内皮细胞不仅仅是血管腔内的一层防护细胞,而且还能分泌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生理状态下能调节血管壁紧张度、抗炎、抗栓、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等保护作用。当其受损或激活时,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血管紧张度、血管炎性改变、斑块易损及血栓形成。因此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内皮功能障碍进行检测及逆转性治疗,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及治疗趋势。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冠脉内乙酰胆碱法、肱动脉超声法。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抗氧化剂、一氧化氮前体物L-精氨酸、叶酸及雌激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螺内酯等。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3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应用氯沙坦50mg,每日一次,记录诊室血压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进行有关检验,结果:氯沙坦有明显降低作用,总有效率为78.2%,24小时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均明显降低(P<0.05),使收缩压及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均大于50%,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均无明显变化,仅尿酸降低(P<0.05),结论: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病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8.
氯沙坦作为新一代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其疗效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同,且具有减少蛋白尿,降低血尿酸,逆转左室肥厚,不引起干咳等优点。本研究旨在观察其对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的疗效及内皮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
内皮功能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初步探讨内皮功能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6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组:单纯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组)21例,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组(靶器官损伤组)47例,并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并进行心脏超声、血尿微球蛋白及头颅CT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和靶器官损伤组vWF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靶器官损伤组vWF升高程度更显著(P<0.01),且vWF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均呈正相关.结论 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即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失调,伴靶器官损伤时,内皮功能受损更严重.在不同靶器官中,内皮功能均受损,并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付华  陈建彬  李星涛  王芳  马景涛 《临床荟萃》2004,19(20):1172-1173
原发性高血压(EH)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而且也是代谢性疾病,80%以上的EH患者并发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常伴有血尿酸(UA)和血脂代谢异常,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UA和血脂代谢异常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过程中的作用,并观察抗高血压药物伊贝沙坦和咪达普利对血UA和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