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血压水平对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们评价脑卒中病人发病时血压水平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231例脑梗死和265例脑出血病人,研究发病当天入院时血压与发病后30d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脑梗死组,血压和死亡率间呈U形关系,收缩压(SBP)在150~169 mmHg,舒张压(DBP)在100~110≥时死亡率最低,在对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相对危险度最高的组是最低血压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SBP同预后的关系较既往血压正常的病人高10 mmHg。在脑出血组,SBP同死亡率呈J形,DBP同死亡率呈U形,血压最高的组(SBP≥230 mmHg,DBP≥120 mmHg)预后最差。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过低或过高的血压和急性脑出血病人过高的血压都会导致差的预后,对有高血压病史者相对高的血压对其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6-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指导全省麻疹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吉林省2006-2013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分析麻疹病例含麻疹类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接种情况。结果 2006年麻疹暴发流行,通过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但是经过两年低发病后,又出现反弹现象。2010年全省强化免疫后,2011-2012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1/100万以下,2013年略有升高。结论 MCV强化免疫可以有效控制麻疹疫情,但随着易感人群的积累,麻疹还会出现暴发流行;吉林省麻疹发病主要以局部高发为主,病例多发生在散居儿童;因此麻疹控制中需要科学地实施强化免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麻疹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雷米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AS)形成的影响 ,探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致早期AS的机制。方法 :4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NC)组 ,高脂 (HL)组 ,雷米普利 (Ram )组和氯沙坦 (Los)组。每组 10只 ,10周后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 ,酶法测血胆固醇浓度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核转录因子 (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 1(I CAM 1)表达水平 ;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形态结构 ,苏木精 伊红染色高倍视野下计数浸润于内膜的单核细胞数。结果 :Ram组和Los组血清NO浓度和SOD活力显著高于HL组 (P <0 .0 1) ,而MDA水平低于HL组 (P <0 .0 1) ,NFκB活化及ICAM 1表达水平 ,PCNA阳性细胞数和浸润的单核细胞数明显少于HL组 (P <0 .0 1) ,但这三组间血胆固醇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am组和Los组主动脉内皮损伤明显轻于HL组。结论 :Ram和Los能缓解自由基损伤 ,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大鼠ICAM 1表达和单核细胞浸润 ,防止早期AS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P)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方法 对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P基因片段,将麻疹病毒RT-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NP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情况.结果 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以吉林省2001年麻疹病毒NP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2013年50份麻疹病毒RT-PCR阳性标本中有部分标本在4个氨基酸位点出现变异;在其中3个出现变异的氨基酸位点422位点(G→S)、457位点(S→G)、497位点(R→K)上,2001-2008年33株麻疹病毒中仅有个别毒株出现该3个位点的变异,而2009年、2010年、2013年在该3个位点发生如上变异的麻疹毒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00%、76.9%以及32.0% ~32.6%;在第430位点,仅2013年有44.0%的麻疹病毒阳性标本出现P→S的变异.结论 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呈现NP的氨基酸位点变异多样化,提示要关注NP的氨基酸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2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葛根素组和阿司匹林组。另选2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葛根素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 葛根素5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2周;阿司匹林组加用阿司匹林150mg,每日1次。连续口服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标志物P选择素、血浆β-血栓球蛋白和内皮功能受损标志物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受损指标内皮素(ET-1)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心房颤动患者P选择素、血浆vWF、β-血栓球蛋白(β-TG)及ET—1均显著增高。经葛根素与阿司匹林治疗均可降低P选择素、血浆vWF、β-TG、ET-1的水平,且葛根素和阿司匹林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受损,葛根素可显著改善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细胞功能,且能与阿司匹林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心房纤颤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42例心房纤颤患者 ,随机分为葛根素组和阿斯匹林组两组。另选 2 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葛根素组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葛根素 5 0 0mg静脉滴注 ,1次 /d ,连续 2周 ;阿斯匹林组用阿斯匹林 15 0mg ,1次 /d ,连续口服 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标志物P选择素和内皮功能受损标志物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 ,心房纤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显著增高。经葛根素与阿斯匹林治疗均可降低P选择素、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且葛根素和阿斯匹林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心房纤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受损 ,葛根素可显著改善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细胞功能 ,且能与阿斯匹林相媲美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1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9例为右心室流出道室早,4例为左心室间隔部室早,5例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消融失败2例,好转1例,成功15例,成功率为83.3%,总有效率为88.9%。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4-2007年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吉林省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腮腺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吉林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04-2007年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2004-2007年腮腺炎总发病率在4.31/10万~15.89/10万之间;4-6月为发病高峰期;2004-2007年〈15岁儿童发病率为76.17%~84.27%,其中4~9岁儿童发病率为27.04%~41.02%。结论应制定控制腮腺炎规划和免疫策略,重点对儿童采取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含其成分的联合疫苗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米非司酮抑制胃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 (MIF)对人胃癌细胞株SGC 790 1生长和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细胞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 ;Transwell膜侵袭系统分析MIF对胃癌细胞迁移潜能的影响 ;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 ,给予MIF(5 0mg·kg-1·d-1)皮下注射治疗 6周后 ,检测胃癌组织生长和转移情况 ,以及微血管密度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半胱天冬酶 3 (Caspase 3 )表达的变化。结果 SGC 790 1细胞高表达PRmRNA。经 2 0 μmol/LMIF作用 2 4h后 ,胃癌细胞的迁移细胞数 (5 6± 5 )明显低于对照组 (10 4± 12 ,P <0 .0 1)。MIF显著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的生长 (抑瘤率为 41.15 % )和肺转移灶的形成 ,下调VEGF、PCNA的表达及MVD ,同时上调表达Caspase 3。结论 MIF能有效抑制胃癌生长和侵袭转移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胃癌细胞运动、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