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虚拟平扫(VNC)和碘图在结核性胸膜炎(TP)、肿瘤性胸膜炎(N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胸部DLCT增强检查的22例TP(TP组)和20例NP患者(NR组)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DLCT静脉期增强图像重建VNC图像和碘图,并分别在VNC图像测量渗出液的CT值,在碘图测量胸膜病变的碘浓度(IC)值。比较TP、NP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渗出液CT值和胸膜病变IC值的差异。对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寻找鉴别TP和NP的独立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渗出液CT值、胸膜病变IC值及两者联合应用鉴别TP和NP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对各自鉴别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TP组患者年龄和胸膜病变的IC值明显小于NP组,渗出液CT值明显高于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并非鉴别TP和NP的独立指标,而渗出液CT值和胸膜病变IC值均为鉴别两者的独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渗出液CT值、胸膜病变IC值及两者联合鉴别TP和N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COVID?19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月18日南京市确诊的61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影像,对病变分布、数量、位置及形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均存在病变,双侧肺分布55例(90.1%),单侧肺分布6例(9.9%),其中左肺分布2例(3.3%),右肺分布4例(6.6%);胸膜下分布36例(59.0%),胸膜下与中心同时分布25例(41.0%);1个病变4例(6.6%),2个及2个以上病变57例(93.4%);磨玻璃病变56例(91.8%),实性病变5例(8.2%),纤维化病变3例(4.9%),2种及2种以上的病变9例(14.8%);支气管充气征35例(57.4%),细网格征38例(62.3%),铺路石征32例(52.5%),晕征6例(9.8%),病灶中见增粗扩张的血管32例(52.4%);胸腔积液5例(8.2%),心包积液3例(4.9%),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4.9%),胸膜增厚7例(11.5%)。结论:HRCT是诊断COVID?19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首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可辅助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MR特点,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原发性脑淋巴瘤中单发5例,多发3例;位于幕上4例,幕下2例,幕上和幕下2例;误诊为脑膜瘤3例,胶质瘤2例,转移瘤2例,室管膜瘤1例。结论大多原发性脑淋巴瘤有典型的MR特征,但部分不典型病例也有多样性表现,故易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表现,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14例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增粗,10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呈"脂肪浑浊征",7例管腔内高密度影,13例肠壁增厚水肿,5例肠管扩张、积液积气,10例有不同程度腹腔积液;14例增强扫描中12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及门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呈"靶征",9例肠管管壁强化呈"双环征",3例肠管未强化,2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或肠间小气泡影及门静脉积气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结论 128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范围,对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应用7.0T 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以及在左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建立实验组ApoE-/-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6),8周后对2组小鼠行MR扫描.扫描完成后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损伤侧颈动脉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对有斑块形成的血管行Oil Red O染色观察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分布.结果 实验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为损伤侧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不规则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腔狭窄,其内可见粥样斑块形成;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8周后MRI表现仅见2例血管壁信号增高、管腔狭窄,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侧动脉管壁增厚,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实验组小鼠血清TC和LDL值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99和9.12,P值均<0.01),TG和HDL值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71和-1.05,P值>0.05).结论 高脂饲养结合颈总动脉外置套管的方法 可以快速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应用7.0T MRI可成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代欣 《医学综述》2012,18(16):2539-254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平滑肌细胞被认为是AS斑块形成的主要启动子,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在AS病变形成及粥样斑块破裂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血管平滑肌细胞在AS中的作用及其近年来针对AS斑块尤其是平滑肌细胞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dual-layer detector computedtomography,DL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中小肝癌显示最佳的单能量值,实现在动脉期时对小肝癌的最优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上腹部能谱CT增强检查,并在检查前后一周内,病理学确诊小肝癌的64例患者的能谱CT数据,应用Philips能谱工作站,将患者动脉期的120kVp混合能量图像(A组)与不同单能量的图像(40~100keV和200keV)(B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测量各组图像中小肝癌、同层图像的肝实质的CT值,计算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单能量值升高,动脉期时相对应的CNR、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值均呈下降趋势,当能谱CT单能量水平处于40~60keV区间时,病灶的CNR值(4.09±2.34~1.75±1.16)、SNR值(9.09±4.21~7.07±2.48)、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90±0.25~2.78±0.42)均优于120kVp混合能量图像(0.96±0.82,5.36±1.61,2.53±0.51),而背景噪声无明显差异。在单能量处于40KeV水平时,病灶的CNR值(4.09±2.34)、SNR值(9.09±4.21)、图像的主观评分(2.90±0.25)最高,对小肝癌病灶显示最佳。结论DLCT在40keV单能量成像时小肝癌病灶具有最佳的CNR、SNR及良好的图像质量评分,能够在动脉期更好的显示小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