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微波消融(MWA)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两家医疗中心收治的61例(潍坊医学院附属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30例、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31例)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设为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2)近期疗效。(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住院、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6个月内每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肿瘤标志物、腹部增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患者生存与疾病进展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Pearson校正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个时间点生存率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肝细胞癌患者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为(58±8)岁,年龄范围为43~73岁。61例患者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1)治疗和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①治疗情况,观察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索拉非尼服药时间分别为1次(1~5次)、2次(1~4次)、5 d(5~9 d)、24个月(6~72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次(1~5次)、0、6 d(5~9 d)、16个月(6~60个月),两组患者TACE治疗次数、MWA治疗次数、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01,-7.213,-2.614,P<0.05)。两组患者首次TACE治疗至首次索拉非尼服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3,P>0.05)。②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TACE并发症发生;观察组3例患者发生MWA并发症,其中肝包膜下少量出血2例,胸腔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缓解。③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索拉非尼2个月后均出现≥1种与索拉非尼相关的Ⅰ~Ⅲ级不良反应,无Ⅳ级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皮肤色素脱失、腹泻、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发热、疲劳、肝功能障碍、骨髓抑制分别为8、3、4、3、10、18、20、20、20、15、3、2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3、3、2、13、19、23、12、21、12、6、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0.000,0.000,0.000,0.796,0.177,1.082,3.674,0.208,0.435,0.601,0.000,P>0.05)。发生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减少索拉非尼剂量或间断停药后均缓解。(2)近期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甲胎蛋白(AFP)为16μg/L(3~538μg/L),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AFP为292μg/L(9~642μg/L),两组患者AF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肿瘤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4、11、6例、0,80.6%(25/31),100.0%(31/31),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3、12、3例,50.0%(15/30),90.0%(27/30),两组患者肿瘤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3,P<0.05);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61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0~7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28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8例为肿瘤局部进展,4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11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对照组30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3例为肿瘤局部进展,6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为肝内转移,5例为肺转移。61例患者中,观察组28例死亡,对照组29例死亡。观察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0个月、18.0个月,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5个月、11.5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21,10.506,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37%、2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635,4.623,3.139,P<0.0167)。观察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40%、2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3%、13%、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965,4.900,3.684,P<0.0167)。(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83,6.196,12.646,5.049,2.950,4.791,95%可信区间为0.284~0.823,3.198~12.003,5.031~31.785,2.586~9.858,1.366~6.369,2.507~9.155,P<0.05)和(风险比=0.427,5.804,7.032,5.405,2.925,4.410,95%可信区间为0.248~0.735,3.043~11.070,3.071~16.101,2.685~10.881,1.364~6.270,2.331~8.34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183,5.886,17.544,4.702,3.801,95%可信区间为0.090~0.370,2.648~13.083,5.740~53.622,1.928~11.470,1.368~10.562,P<0.05)和(风险比=0.201,3.850,3.843,3.598,3.726,95%可信区间为0.098~0.411,1.761~8.414,1.526~9.682,1.444~8.963,1.396~9.947,P<0.05)]。结论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比较,TACE联合索拉非尼序贯MWA治疗肿瘤直径>5 cm肝细胞癌安全、有效。治疗方案、肿瘤最大直径、BCLC分期、肝硬化、HBV感染是肝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临床上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6例,将治疗组用人参汤来治疗,而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来治疗,治疗后将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57.14%),有效19例(33.93%),无效5例(8.93%),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显效30例(53.57%),有效17例(30.36%),无效9例(16.07%),总有效率83.93%,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人参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很高,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探讨化痰逐瘀汤对患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验证祛痰通络,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法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为该病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基础。方法仔细甄选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痰瘀内阻型或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14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患者每日采用化痰逐瘀汤煎熬内服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救治。两组患者均以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相关生理表现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70例患者中,显效42例,显效率为60.01%,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7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显效率为42.87%,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化痰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积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6年至2008年共收治胆道疾病合并胆道感染共660例,死亡16例,死亡率2.42%,本文就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5年来两所医院急诊收治的闭合性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国内在不同时期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影响因素、结果的异同及变化。结果:国内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比例近8年明显升高,成功率有所下降,CT检查应用还不充分,治疗方案选择观念较陈旧。结论:非手术治疗是闭合性肝外伤治疗的重要手段,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复苏稳定的患者均可列为候选对象;应适当扩大CT检查指征;观念更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规范化.方法 方便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恢复期患者100例,收取时间为2015年2月—2016年5月,中风病恢复期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口舌功能评分/神智评分以及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评分(85.23±3.67)分/肢体功能评分(70.99±3.67)分/口舌功能评分(80.34±2.16)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治愈的有23例/好转的有62例/未愈的有15例,总有效率为85.00%.结论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朱忠杰  张磊  张咸宁  李琳 《腹部外科》2008,21(5):285-287
目的 探讨近肝门肝外伤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于1997年5月~2007年10月间收治的近肝门肝外伤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再出血9例,再手术2例.感染6例,胆漏10例,胰漏2例.本组死亡16例,死亡率为13.91%.其中,术后死于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2例,因脑挫裂伤死亡4例.结论 迅速控制人、出肝血流,合理处理肝内、外血管及胆管损伤,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分析2009—2020年海宁市居民上消化道癌(胃癌、食管癌)发病与死亡情况。 [方法] 收集海宁市肿瘤登记地区2009—2020年上消化道癌发病、死亡信息,并用Excel 2010和Joinpoint软件分析计算上消化道癌发病(死亡)例数、粗发病率(死亡率)、中标率、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发病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结果] 2009—2020年海宁市上消化道癌新发病例共计2 859例,男女性别比为2.12∶1;上消化道癌死亡病例共计2 041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2009—2020年间,上消化道癌粗发病率从2009年的29.67/10万逐渐升至2020年的34.99/10万,粗死亡率从2009年的24.77/10万逐渐降至2020年的19.12/10万。2009—2020年海宁市上消化道癌中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1.66%,95%CI:-2.89%~-0.41%,P<0.05),其中男性上消化道癌中标发病率也呈下降趋势,APC为-2.24%(95%CI:-3.40%~ -1.06%,P<0.05)。2009—2020年海宁市上消化道癌中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5.35%,95%CI:-6.87%~-3.79%,P<0.05),其中男性和女性上消化道癌中标死亡率也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5.73%(95%CI:-7.82%~-3.60%)和-4.93%(95%CI:-8.17%~-1.57%),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海宁市2009—2020年上消化道癌年龄别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0~34岁处于较低水平,在80~84岁组或85岁及以上组到达高峰。上消化道癌年龄别死亡率增长情况与发病率类似,在0~44岁期间处于较低水平,随后增长急剧,在80~84岁组或85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结论] 2009—2020年间海宁市居民上消化道癌发病和死亡有下降趋势,男性和中老年群体是上消化道癌防治的重点人群。上消化道癌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外科对妇科急腹症的误诊,对我院1991-1998年外科收治的17例妇产科急腹症的各种误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术前误诊为阑尾炎16例,肝外伤1例;术后证实宫外孕6例,附件扭转6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及滤泡破裂4例,盆腔炎1例。外科医师对女性急腹症患者应认真询问月经史及婚育史,必要时应行双合诊及B超检查或请妇产科会诊,对可疑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应选下腹腹直肌切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