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50%~80%的HCV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HCC)。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 HCV 感染人数超过1.85亿,每年死亡35万~50万例。近年来,我国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HCV基因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位点可以发生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其遗传变异性可分为6种基因型,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多种基因亚型。 HCV基因分型不仅有助于了解HCV演变及流行分布,也有助于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以及肝脏疾病的进展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宁波地区HCV的基因型分布、感染状态和临床特征,为制订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例感染EV71手足口病(HFMD)死亡病例的病理特征及其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分析2例HFMD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结果,并对EV71的PCR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死者年龄均<3岁,病情进展快,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大脑及脑干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坏死及软化灶等,脑脊膜炎症明显;肺脏显著充血,主要为水肿和出血,肺间质及小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空肠及回肠部分区域肠黏膜、黏膜下层、平滑肌层、浆膜均坏死,细胞核消失,胞质及间质溶解,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及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坏死;心肌纤维细胞结构正常,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水肿,心外膜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脾、肾、胰腺病理改变不明显。肠内容物及总肠道组织EV 71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EV 71病毒全基因共7414个碱基,该2株EV71均为C4亚型。结论危重型HFMD(EV 71感染)患者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严重的脑干脑炎、脑膜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C4亚型EV71感染的重症HFMD患儿肠道的损害亦极为显著,肠道功能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印迹基因SGCE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构建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文库,并对肝癌和正常肝脏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差异表达基因.收集临床组织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SGCE和PEG10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基因表达谱数据提示,印迹基因SGCE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相似文献   
5.
李凌  陈思翰  朱德东 《肿瘤学杂志》2019,25(10):858-863
摘 要:[目的] 探讨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176靶向miR-338-3p/SMO对肝癌(H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HCC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各96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Linc00176和miR-338-3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shRNA-Control、 shRNA-Linc00176、miRNA-Control和miR-338-3p慢病毒肝癌细胞系,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Linc00176和miR-338-3p的靶向关系;采用CCK-8法和异种移植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MO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inc00176在HCC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94±0.2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7±0.10);miR-338-3p在HCC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0.35±0.08)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62±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inc00176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338-3p的表达,进一步影响SMO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转染Linc00176-WT的miR-338-3p细胞(0.33±0.08)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miRNA-Control组细胞(1.2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和异种移植瘤实验显示shRNA-Linc00176和miR-338-3p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和成瘤能力与其各自的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结果表明与shRNA-Control组(134.47±12.29)和miRNA-Control组(129.87±13.06)比较,shRNA-Linc00176组(53.17±8.74)和miR-338-3p组(44.61±8.02)细胞的迁移个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RNA-Linc00176和miR-338-3p组细胞中SMO的蛋白表达水平较shRNA-Control和miRNA-Control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nc00176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338-3p/SMO的表达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分析在不同病情时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差异;通过对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与肝/脾CT值、血清肝损伤指标(ALT、AST、GGT)、血脂指标(TG、TC、LDL-C)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价值和意义。结果: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在不同程度脂肪性肝炎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F=447.581,P<0.01)。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与肝/脾CT值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血清ALT、AST、GGT活性及血清TG、TC、LDL-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倩如  朱德东 《疾病监测》2010,25(4):258-260
目的探讨浙江省宁波市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1999-2008年戊肝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宁波市戊肝年均发病率为2.56/10万;发病以春夏季为主,发病高峰在1-5月;宁波市所辖11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个别县(区)发病率较高;戊肝发病以成年人为主,尤以40~59岁年龄组病例较多,且呈上升趋势。结论 应重视戊肝的控制工作,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及祛湿化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82例,西药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祛湿化瘀方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较之正常对照组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的变化,通过血清TNF-α含量与ALT、AST活性及部分患者肝/脾CT值的相关分析探讨血清TNF-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祛湿化瘀方组和西药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祛湿化瘀方组治疗第12周时血清TNF-α含量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第24周时进一步降低(P<0.01),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西药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血清TNF-α含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第24周时明显降低(P<0.01).祛湿化瘀方组治疗第12周和24周时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与血清ALT、AS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肝/脾CT值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祛湿化瘀方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且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浙江省宁波地区成人及小儿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制定流感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治的152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成人组(≥14岁)92例,小儿组60例。结果:两组患者均以本地户籍者居多,均无明确甲型H1N1流感患者接触史。发热、咳嗽、咳痰为本病突出及特征性表现。重症患儿平均最高体温明显高于重症成人患者,出现流涕、消化道症状、咽部充血、呼吸衰竭、中性粒细胞异常率及LDH异常率等表现明显高于成人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小儿重症患者以支气管肺炎改变为主,成人重症患者则以肺炎改变为主。成人重症患者较多存在基础疾病,以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和妊娠为主,且成人重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小儿重症患者。相比轻症患者,重症患儿年龄更小,发热持续时间更长,LDH水平、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以及胸部影像学异常率更高;重症成人患者年龄更大,发热体温峰值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CK及LDH水平、WBC异常率、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以及胸部影像学异常率更高,住院时间亦更长。所有患者均予以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及痰热清针,均治愈出院。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仍以发热及呼吸道改变为主,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肺炎、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等为主,其表现及检验异常比较广泛,且成人及小儿患者临床表现不一致。中医药在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中具有较好特色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山楂总黄酮,白术多糖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法"5因素10水平设计表"分组设计;以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为筛选指标,并经多元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为对照,采用上述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最佳有效组分配方为红景天苷5.77 mg/kg+绞股蓝总苷17.68 mg/kg+姜黄素4.35 mg/kg+白术多糖69.75 mg/kg,验证实验显示该配方疗效显著,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P〈0.05)。结论:1由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白术多糖特定比例组成的有效组分复方具有较好的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效应;2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