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患者脑脊液中顺铂(DDP)浓度的影响,探讨甘露醇对DDP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 60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在DDP治疗开始前30min给予甘露醇,B组在DDP治疗开始前2h给予甘露醇,C组单纯使用DDP治疗。分别于DDP治疗后3h采集脑脊液与血标本,检测DDP浓度。参考KPS评分及症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近期客观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脑脊液DDP浓度分别为:A组(2.82±1.46)mg/L,B组(1.24±1.11)mg/L,C组(1.03±0.92)mg/L,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KPS评分分别为:A组(66.82±7.31)分,B组(58.54±7.5)分和C组(42.29±8.73)分,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进展生存期3组情况:A组(11.46±4.35)个月、B组(9.29±4.61)个月和C组(7.39±3.12)个月,生存期分别为A组(18.75±5.63)个月、B组(16.82±3.73)个月和C组(13.09±4.24)个月,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5%、65.2%和6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可以促进DDP透过血脑屏障,且提前30min使用时效果更明显;甘露醇联合DDP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时间,不良反应未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酸、降钙素原、APACHEⅡ评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呼吸重症监护室住院确诊为脓毒性休克患者56例,确诊后立即测定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分为死亡组(18例)和存活组(38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不同预后患者与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脓毒性休克确诊时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ACHE=14.62,t乳酸=7.40,t降钙素原=8.23,P均<0.05),患者预后与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APACHE=-0.72,r乳酸=-0.68,r降钙素原=-0.82,P均<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的浓度、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三者增高提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13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蛋白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IPF组19例标本来自我院胸外科行开胸肺活检的IPF患者;正常对照组18例标本来自河南省胸科医院因肺部病变行肺叶切除术,所取组织距病变至少5cm且病理证实为正常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3K、α-SM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IPF组P13K、α-SMA在肺组织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统计数值分别为U=23.000,P〈0.01;U=9.000,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肺组织P13K蛋白的表达与α-SMA的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823,P〈0.01)。结论在IPF患者肺组织中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1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PKB/AKT)途径,肺肌成纤维细胞获得抗凋亡的基因表型,从而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血管活性因子、肺动脉压和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中介素(IMD)、肾上腺髓质素(ADM)和内皮素-1(ET-1)含量,超声心动图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和右心房平均压(RAP)。结果 :治疗前,两组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PAP和RAP水平均降低,RVE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肺血管活性因子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MD、ADM及ET-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可有效减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单独治疗与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中重度哮喘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重度哮喘患者66人随机分为两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组(单药组,例数=33)和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组(联合组,例数=33),分别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211及SATB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究miR-211在NSCL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211和SATB2的相互作用机制;qRT-PCR检测miR-211和SATB2在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向A549细胞中转染miR-211 mimics、miR-211 inhibitor和pcDNA3.1-SATB2,检验转染效率及转染后A549细胞中SATB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miR-211和SATB2表达变化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提示SATB2 3' UTR是miR-211直接结合的靶位点。NSCLC组织中miR-211表达上调,SATB2表达下调,两者表达呈线性负相关(P<0.05)。转染miR-211 mimics显著下调A549细胞中SATB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转染miR-211 inhibitor和pcDNA3.1-SATB2使A549细胞中SATB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CCK-8实验显示,相较于对照组,miR-211过表达组的A549细胞增殖率显著增加(P<0.05),miR-211抑制组和SATB2过表达组的A549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211抑制组和SATB2过表达组的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在miR-211过表达组共转染SATB2过表达,使miR-211介导的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结论:下调miR-211的表达可以增加NSCLC细胞中SATB2转录及转录后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酸、降钙素原(PCT)、CURB-65评分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112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测定患者乳酸、PCT的水平,按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重症肺炎与非重症肺炎组,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的差异,分析乳酸、PCT与CURB-65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重症肺炎患者乳酸、PCT及CURB-65评分均大于非重症患者(P<0.05);死亡组的乳酸、PCT及CURB-65评分均大于存活组(P<0.05);乳酸、PCT与CURB-65评分呈正相关(γ=0.746,P<0.05;γ=0.658,P<0.05)。结论乳酸、PCT及CURB-65对评估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具有一定的作用,乳酸、PCT升高提示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与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比两个病房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呼吸科普通病房和RICU收治的364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痰液培养,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病原菌药敏试验,对比两个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普通病房共分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4株占60.75%,革兰阳性菌90株占19.96%,RICU共分离出病原菌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75.54%,革兰阳性菌35株占12.59%,两个病房中均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舒巴坦、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50.0%,R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明显较高。结论与普通病房相比,RICU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较高,革兰阴性菌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联合细菌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54例)与非细菌感染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测定血清PCT及CRP的浓度,同时对患者进行痰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组的PCT及CRP血清浓度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及健康组(P0.01)。以PCT0.5 ng/m L,CRP10 mg/L为阳性,PCT及CRP的灵敏度分别为88.9%和83.3%,均大于细菌培养的灵敏度(40.7%);PCT及CRP的灵敏度与非细菌感染组及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及CRP对细菌感染诊断的特异性为87.7%高于CRP的75.6%(P0.05)。结论 PCT及CRP可作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联合细菌学检查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替考拉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6月92例COPD发生中、重度或高度怀疑为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万古霉素治疗,对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细菌清除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13%、对照组为86.96%;细菌清除率观察组为84.78%、对照组为82.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4.87%、89.7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17%、对照组为13.0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考拉宁治疗COPD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显著,特别是对肠球菌属的敏感率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高度怀疑肠球菌属、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感染时,可优先考虑替考拉宁作为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