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受到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讨论其临床实践意义.方法:选择68例陈旧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累及中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其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进行中外复合体重建.结果:43 例A 型患者的复合体损伤患者在术前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和外旋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例C 型复合体损伤患者术前以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外旋程度及外侧关节间隙张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结果显示,中外后复合体重建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8年7月~2010年11月手术治疗的14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时间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DHS组)(P〈0.05),但术后Harris评分低于DHS组。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身体素质较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受到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讨论其临床实践意义。方法:选择68例陈旧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累及中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其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进行中外复合体重建。结果:43例A型患者的复合体损伤患者在术前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和外旋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C型复合体损伤患者术前以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外旋程度及外侧关节间隙张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结果显示,中外后复合体重建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患者90例,包括单一手术入路组51例 和联合入路组39例.全部病例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单一入路手术组平均手术用时为(136±30)min,手术出血量为(1051±340)mL,与 联合入路组([ 241±35)min,(1962±61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满意复位率96.1%(49/51),联合入路组为87.0%(27/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用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是髋臼双柱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节指骨基底背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70例中节指骨基底背侧骨折患者,26例大骨折块复位后用微型螺丝针内固定,28例较大骨折块复位后用克氏针内固定,16例较小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钻孔缝合的方式来固定。手术后拆除克氏针。并且进行7~19个月的随访收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按照指关节运动总和(TAM)法评定治疗效果:螺丝针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钻孔缝合所占比例分别为:57.69%、21.43%和31.25%,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节指骨基底背侧骨折可适当选择螺丝针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钻孔缝合手术治疗,其中螺丝针内固定优于其他二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02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作危险因素评价。结果:性别、增龄、体质量指数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精亏虚与阴虚、脾气虚与瘀血阻络等中医证候的交互作用,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肾虚阴亏、脾虚血瘀是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吻合口瘘是食管贲门癌术后最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2.1~11.6%,瘘病死率28.5~71.0%,占全部手术死亡率的23.5~38.5%临床治疗上常采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和空肠造瘘营养支持。我院自1998年至2008年,共诊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26例,主要采用导丝引导下胃管、空肠营养管、窦腔冲洗导管置放;医用生物胶填塞窦腔;以及置放暂时性蘑菇状内支架等介入治疗手段,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曾桂平  柯文  方忠 《骨科》2020,11(4):341-343
目的 探讨影响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病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皮缘坏死的非感染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新鲜单侧闭合性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的83例病人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术后无皮缘坏死的8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受伤至手术时间、Sanders分型、切口缝合方式、烟酒史、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非感染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皮缘坏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受伤至手术时间<7 d、吸烟史、糖尿病、缝合方式是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病人的3.002倍,吸烟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不吸烟病人的2.012倍,糖尿病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001倍,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或垂直褥式缝合病人发生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风险分别是采用Donati-Allgower缝合病人的1.998倍和1.925倍。结论 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非感染因素中,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7 d、吸烟史、糖尿病是危险因素,切口Donati-Allgower缝合是保护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