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1年1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24~82岁。患者均经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观察项目:(1)观察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2)比较CTV与DSA在评估和诊断阻塞血管及BCS合并血栓、肝癌等的差异。结果 (1)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尾状叶明显增大,增强早期见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迅速强化,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中心扇样强化),延迟强化密度趋于均匀,并可见侧枝循环形成。(2)CTV与DSA在诊断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00、0.00、0.44、0.13、0.25、0.80,P值均>0.05)。CTV诊断BCS合并肝癌(5例)优于DSA(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两者诊断BCS合并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118)。结论 CTV可准确显示BCS患者的血管病变,具有与DSA相当的准确性,而且对合并肝癌的诊断优于DSA,可为BCS的术前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N)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疑似IAN患者的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影像资料。以DSA结果为“金标准”,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计算AI辅助下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采取Kappa检验,对AI辅助下CTA或DSA检测到的IAN位置和长短径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经DSA确诊IAN 33例,共48个动脉瘤。以DSA诊断动脉瘤个数为“金标准”,AI诊断<3 mm动脉瘤、3~5 mm动脉瘤、>5 mm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3.33%、57.58%和56.25%,76.19%、96.30%和87.50%,83.33%、97.22%和93.75%。AI自动识别动脉瘤的位置与DSA人工识别一致性较好(κ=0.788)。AI自动测量<3 mm瘤体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酮、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三种激素在睾丸炎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方法:用ELISA法检测睾丸炎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睾酮、FSH及LH的含量.结果:72例睾丸炎患者血清中FSH和LH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睾酮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联合检测人体血清睾酮、FSH及LH的含量对睾丸炎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58例BCS患者进行CTV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重建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CTV检查,被明确诊断为BCS。其中下腔静脉隔膜型19例,短段病变型15例,长段病变型8例,肝静脉型9例,合并血栓形成的7例。所有患者均见到侧支血管不同程度的代偿扩张,肝脏硬化及脾脏肿大等表现。结论 CTV技术的应用对于BCS的诊疗具有图像清晰、直观、全面,能够显示病变血管部位、性质及长度的优点,还能观察侧支血管扩张及肝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郭政新  施彪  何岐林 《淮海医药》2004,22(5):395-396
目的 探讨输血相关病毒 (TTV)在肝脏疾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抗 - TTV、抗 -HAV- Ig M、抗 - HBs Ag、抗 - HCV、抗 - HDV- Ig M和抗 - HEV- Ig G及抗 HGV,速率法和重氮法分别检测血清 AL T、TBIL。结果  2 0 7例肝病患者中 TTV阳性率 1 7.87% (37/ 2 0 7)。其中 TTV合并其他肝脏病毒感染阳性率 1 2 .1 4 %(2 1 / 1 73) ,非甲 -庚型肝炎抗 TTV阳性率 4 7.0 6 % (1 6 / 34)。TTV合并感染的其它肝炎病毒主要为 HBV、HCV和HGV。曾接受输血和 /或血制品的肝病患者抗 - TTV阳性率 4 2 .31 % (1 1 / 2 6 )。临床分型可见 TTV感染阳性率在慢性和重型肝炎中较高。单纯 TTV感染和重叠感染的患者血清 AL T及 TBIL 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单纯TTV感染的病人肝损伤较轻。结论 肝病中存在 TTV感染。 EL ISA法检测抗 - TTV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是外周神经鞘瘤一种罕见组织学类型, 通过回顾性分析椎管内微囊性/网状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及MRI表现以便加深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200例确诊的梅毒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果两种方法进行血清检测,TPPA法检出率为97.0%,TP-ELISA法检出率为96.0%,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LISA检测梅毒抗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该方法简便,适宜于大样本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增强检查中发生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AARs)的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某院行CT增强检查的1 26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碘对比剂AARs分为正常组和AAR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碘对比剂AARs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 260例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中,共发生碘对比剂AARs18例,发生率为1.43%,其中轻度15例,中度2例,重度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Rs组既往有AARs发生史、其他药物过敏史、糖尿病肾病、哮喘史及注射流速≥4.5 mL/s比例高于正常组,使用碘克沙醇碘对比剂比例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AARs发生史、其他药物过敏史、糖尿病肾病、哮喘史及注射流速≥4.5 mL/s是发生碘对比剂AARs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AU...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和CT影像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临床证实COVID-19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 30岁组,30~60岁组,>60岁组),对每组病人CT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7例COVID-19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98.1%,105/107)和咳嗽(77.6%,83/107),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63.6%,68/107),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低(42.1%,45/107;43.9%,47/107);典型CT表现为两肺多叶散在的胸膜下磨玻璃影(94.4%,101/107),最常伴有血管扩张(89.7%,96/107)和晕征(78.5,84/107)。呼吸困难和临床分型在 < 30岁组、>60岁组和30~60岁组、>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的肺叶分布差异最为明显(P < 0.05)。铺路石征和实性成分在>60岁组和 < 30岁组、30~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不同年龄组间又各具特点,掌握这些临床和CT影像特征、特点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