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发生院前猝死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有效提高我院急诊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院前猝死病例150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每日多发时段为4:00-8:00(32%)及8:00-12:00(20%);且约3/4发生在家中(74%);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室停搏(58%)及室颤(22%);猝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90例(60%),既往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者36例(24%),意外死亡者24例(16%),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我院急诊科平均反应时间为8 min。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早期预防与监测,其意义远远大于心肺复苏,这对提高本地区居民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最危险的状态之一,在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小于2%。而第一目击者若能及时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本文报告1例院外心脏停跳达38分钟之久的老年患者,在没有电除颤情况下徒手和药物复苏成功的例子,印证了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所强调的重点是有效心脏按压和群众广泛参与。本例复苏成功的例子还证实,在早期建立了基础生命支持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抢救时间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施佰丽  闫敏 《黑龙江医学》2008,32(2):151-151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损失和(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医务人员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诊断和救护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预后。2006-01—2007-01,来我院就诊的2520例患者中,以创伤、车祸、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等为主,面临如此繁重的急救任务,而且所面临的急救患者病情变化快,以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增大,护理风险亦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一例以反复晕厥为首发症状的一例遗传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症,症状及电生理检测符合Brugada综合症诊断。其遗传学特点是本病的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重视。它是SCN5A基因发生突变时产生的可遗传性致死性疾病,心电图的一些异常是其基本表现,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电生理诱发室颤是本病的诊断金标准。临床上占所有心脏猝死者的4%-12%,占无器质性心脏病猝死的20%-60%。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是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和诊断本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凡外伤、烧伤、交通事故等创伤患者,为预防破伤风"感染"常规都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TAT在应用中皮试阳性出现率高,注射后过敏反应时常发生[1]。国外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极少有过敏现象发生[2]。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6年3月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至2011年06月对门诊急诊外伤8000例患者当中应用TAT和TIG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施佰丽 《黑龙江医学》2008,32(4):306-306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其优越性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中留置针突显了它的重要作用。我院急诊科从2000-01~2007-01共用留置针穿刺输液抢救危重病人达3000余人次,现将临床应用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交感风暴的发病危害程度大,死亡率高,对交感风暴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是从交感风暴的临床特点、病因分析、发生的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