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烧伤患儿肛温和耳温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使用红外线鼓膜温度计测量0~8岁烧伤儿童的耳温,与传统体温测量方法肛温对照,探讨2种体温测量的相关性。方法同时测量118例烧伤患儿耳温和肛温。结果烧伤急诊单次测量患儿74例,其肛温和耳温的相关系数r=0.716,P<0.05,烧伤住院患儿44例,共测温426次,其肛温和耳温的相关系数r=0.868,P<0.05。<1岁的患儿肛温变异系数CV=0.83%,为各年龄层最小。结论红外线耳温测量仪可以应用于烧伤患儿测量体温,特别适用于急诊患儿和住院患儿的一般测量。  相似文献   
2.
有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资料近来大为增加。本实验目的是确定持续输注重组人IGF-1对成人烧伤分解代谢反应的作用。本组烧伤面积大于25%的患者8例,48小时内入院,伤后72小时内用间接热卡测定仪测试静息能量消耗。肠道进食初速满足估计的热卡和蛋白质需要量,热卡对氮的比例为150:1。实验期间,维持肠道饮食,禁口服饮食。稳定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从263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试验菌株331株,按年份分三期比较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并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与其临床应用频率的关系. 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由约50%降至近3年来的40%,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低为28.9%,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与药物应用频率和停用或启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在16%~1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从51.2%降至43.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则从14.3%降至6.8%.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杆菌、臭鼻杆菌、肠杆菌属细菌、枸橼酸杆菌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结论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的变化可能与其临床应用频率有关.亚胺培南为目前针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史济湘教授于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当时有位法国教授对他说:“你们国家还很穷,传染病是项很有社会意义的课题。”可时值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年轻的他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放弃了这一建议,怀着“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报效社会与人民的抱负,来到震旦大学医学院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前身)任外科住院医师,先后从事过骨科、妇产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的临床工作,为其以后在烧伤外科领域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同种和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移植物可历经缺血坏死、再血管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重塑过程。对同种和自体移植物胶原纤维代谢周转的差异尚无定量研究,作者根据胶原纤维的吸收对此作了探讨。用L-[2,3,4,5,-~3H]-脯氨酸溶液(37.0MBq/ml0.01N盐酸),以磷酸缓冲液(PBS)稀释40倍,取2毫升注射至18只4周龄Lewis雄性大鼠腹腔中,每周2次共5周(总量18.5MBq~8H脯氨酸)。注射后12周处死,取双侧髌韧带纵剖为两条,共72条,每条约2.5mm宽、6mm长。每鼠4条中1条为对照,3条用于实验,实验分3组:①新鲜冷冻同种组,受体为1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n=19),移植物-80℃冷冻至少2周,室温解冻;②新鲜冷冻自体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FGF和PDGF在深Ⅱ度烧伤愈合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与创面愈合中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外源性的bFGF和PDGF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地高辛细胞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在伤后不同时段的创面渗出液细胞的bFGF和PDGF中mRN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的bFGF是在5d开始表达,在7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至14d时还有一定水平的表达,对照组bFGF的表达水平都较低,仅在5d有低水平表达,14d已基本无表达。在检测PDGF时,实验组1~3d处于较低水平表达,7d开始高水平表达,10d是表达的高峰,随后下降。对照组PDGF的表达在1~3d处于较低水平,5~14d有一个低水平的mRNA表达延迟峰段。结论创面渗出液细胞bFGF、PDGF的mRNA表达的启动、表达的高峰和减弱与深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状况有关,与相关细胞在创面聚集、诱导和分泌bFGF、PDGF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早期动脉血碱缺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126例烧伤面积>30%的患者伤后48h内碱缺失(BD)值的动态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的变化及BD与烧伤总面积(TBSA)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早期48h内BD逐渐升高,存活组伤后4~8h 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伤后16~24h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在伤后4~8h BD差异显著(P<0.01)。伤后48h内存活组BD与TBSA均无明显相关性,而死亡组伤后4~16h BD与TBSA显著相关(P≤0.05)。死亡组的器官衰竭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严重烧伤早期BD可作为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时的监测指标之-,目前采用的瑞金补液复苏方法能有效改善烧伤早期组织器官的低灌注状态。若在此治疗过程中,伤后4~16h BD仍持续低水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提出目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趋势。方法2001—2004年7月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077株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并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1077株烧伤创面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为223株,占总细菌检出率的20.7%,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38.14%和48.39%,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1.82%、21.52%和28.3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6.58%,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有关。亚胺培南仍为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早期动脉血碱缺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126例烧僵面积〉30%的患者伤后48h内碱缺失(BD)值的动态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的变化及BD与烧伤总面积(TBSA)之间的关系。结果烧伤早期48h内BD逐渐升高,存活组伤后4 ̄8h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伤后16 ̄24h才显提高(P〈0.05),两组在伤后4 ̄8hBD差异显著(P〈0.01)。伤后48h内  相似文献   
10.
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从263例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试验菌株331株,按年份分三朗比较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并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与其临床应用频率的关系。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由约50%降至近3年来的40%,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低为28.9%,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与药物应用频率和停用或启用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在16%-19%;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从51.2%降至43.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则从14.3%降至6.8%。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杆菌、臭鼻杆菌、肠杆菌属细菌、枸橼酸杆菌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结论 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的变化可能与其临床应用频率有关。亚胺培南为目前针对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