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肢体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45例,男34例,女11例;年龄19~63岁。修复动脉损伤采用端端吻合30例,大隐静脉移植14例,切开取栓1例。结果截肢5例(11.1%),肢体存活40例(88.9%),其中17例(37.8%)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结论手术不及时和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程度是截肢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在胫骨中上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胫骨中上段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后疗效分析,评价该手术的可行性和积极性。结果随访9~18个月,除1例感染,2例迟缓愈合外,其余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并发症可控制,相对钢板等内固定来说,可提高骨折愈合,早期下地行走和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硅纳米材料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可行性. 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 NGF)复合硅纳米材料. 在含有5%小牛血清和10%马的血清的RPMI-1640溶液中培养PC12细胞. 通过使用细胞浓度测定96水溶液的MTS试验确定由煅制氧化硅纳米材料诱导的PC12细胞的分化. 通过卡玛斯蓝染色显像以最终确定蛋白质( NGF)数量.结果:NGF可以有效的结合到介孔硅纳米材料上,药物有效结合率达到0.93%w/w(6.98%). NGF结合的硅纳米材料更有效的促进了PC12细胞的分化. 结论:该研究证明了硅纳米材料复合NGF后有效的促进了PC12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大骨节病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变形性关节病,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对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儿童新发生的病例已经很少见。但是,既往大骨节病患者今天依然大量存在,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医疗条件差,但是我国目前缺少针对大骨节病患者的系统治疗计划,由于不同医院的技术水平不同,对大骨节病的认知水平不同,这类患者大多数并没有得到科学的治疗,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近十年,对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系统的大骨节病分阶段治疗计划,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动脉套管联合小间隙缝合聚乙二醇(PEG)冲洗法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神经重建模型,144只大鼠平均分为4组,每组36只,均选用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其中坐骨神经断端采用小间隙缝合盐水冲洗修复为A组,小间隙缝合PEG冲洗修复为B组,动脉套管联合小间隙缝合盐水冲洗修复为C组,动脉套管联合小间隙缝合PEG冲洗修复为D组.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时,采用行为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电生理神经冲动传导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对4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神经再生情况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4组数据进行采集.所有数据在各组术后1、4和8周进行检测.结果 D组行为学SFI值显著优于其他组;电生理学示各组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产生混合肌肉运动电位CMAP,但D组运动电位峰值高于其他组;组织病理学HE染色示D组下肢肌肉萎缩程度小于其他组且在对坐骨神经进行染色时发现D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有序,具有正常直径和施万细胞,成纤维细胞较少;TEM示D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最多、轴突最厚、髓鞘外观正常.结论 在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中应用动脉套管联合小间隙缝合PEG冲洗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方法,通过后期的临床转化,有望为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3D打印技术个体化定制支具非手术治疗腱性锤状指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12月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收治44例闭合腱性锤状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3D组和普通支具组,各22例22指。3D组应用自行研制锤状指复位体位支具,3D扫描后打印。普通支具组应用传统支具非手术治疗腱性锤状指患者。并依据手功能Patel评定法对患指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8周拆除外固定,经功能练习,远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jalangeal joint,DIP)背伸功能均恢复良好,近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jalangeal joint,PIP)无挛缩屈伸活动度良好。随访3~12个月,平均6.6个月,无失访,依据手功能Patel评定法,3D组优15例,良7例;普通支具组优6例,良16例。3D组支具所有患者未发生支具折断、碎裂、损坏情况,无固定失效情况发生,无一例产生压疮,2例患者因肿胀消褪二次更换支具。而普通支具组2例患者产生压疮,5例患者因支具固定失效二次更换支具。结论 3D支具固定可靠,不易形成压疮,便于观察甲板血运,指体肿胀消褪后可再次依据伤指外形快速打印更换支具,并且费用低廉,是一种治疗腱性锤状指理想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