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8篇,加上该医院1例患者共19例。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状态、基础情况、是否入住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操作、药敏试验、治疗药物以及临床转归,总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 19例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性别无显著差异,年龄分布为儿童5例,青年人10例,老年人4例;有13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6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10例患者存在侵袭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数量最多),9例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非脱羧勒克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也有检出;药物治疗选择主要基于药敏试验结果。有4例为非脱羧勒克菌感染导致死亡,其中儿童3例,成人1例。结论 非脱羧勒克菌血流感染主要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生儿预后较成人差,中心静脉置管及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诱发药物、临床特点,分析保肝药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药师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2021年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保肝药的应用。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46.98%),女性44例(50.57%), 18~44岁病例较多,共32例(38.55%); 43例(51.81%)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患者临床症状与一般肝损伤无差异。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排名前三位的药物为中药(24例,28.92%),抗肿瘤药(12例,14.46%),抗感染药物(10例,12.05%);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38例,81.92%);40例患者的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结果为可能(48.19%);严重程度分级1级68例(81.93%);治疗后74例(89.16%)好转。81例患者(97.59%)应用保肝药,9例患者预防性应用保肝药,其余患者为治疗性应用,26例患者联合应用3种及以上保肝药。应用的药物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为主,极少数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结论: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为基础,建立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of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奥美拉唑静脉用药的合理性评价标准,为质子泵抑制剂专项点评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国家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指南共识等,制定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合理性评价标准。随机调取2021年1—6月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病例作为对照组,7—12月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基于加权TOPSIS法计算各评价病例与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Ci≥80%判断为用药合理,60%≤Ci<80%判断为基本用药合理,Ci<60%判断为用药不合理。运用χ2检验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合理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对照组218例病例中,Ci≥80%的病例71例(32.57%),60%≤Ci<80%的128例(58....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患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时,其治疗药物合用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利物浦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Up To Dat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及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和指南等有助于评估帕金森病与COVID-19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影响程度。本文结合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就帕金森病合并COVID-19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自上市以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其引起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的文献,按照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11例患者,18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最高(36.36%)。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的为用药12 h,最长的为用药10周后,停药或减量或更换药品后不良反应症状可痊愈或好转。结论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急性胰腺炎不良反应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尤其是应用于儿童时。建议临床在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疗程给药,并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伏立康唑导致视觉损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收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纳入的伏立康唑导致视觉损害的病例。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用法用量、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等信息。结果 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70.67%),女性22例(29.33%);年龄9~96岁,年龄≥60岁者48例,占比(64.00%)最大。视觉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第1~3天,共51例(68.92%)。持续时间集中在1~7d,共49例(72.06%)。视觉损害表现为幻视、畏光、视力模糊、色视、复视。结论 伏立康唑导致的视觉损害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跨度较大,与药品说明书的描述有差异,建议用药期间应全程监护患者视力改变,尽可能完善眼科检查、伏立康唑谷浓度,有条件者可完善基因监测,指导临床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