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心率变异性 (HRV)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 87例AMI患者和 2 5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及AMI患者死亡组和生存组 2 4hHRV时域和频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时域指标为 :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NN) ,5min平均心率标准差 (SDANN) ,5minR -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 (SDNNIDX) ,相邻R -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RMSSD) ,差值 >5 0ms的百分比 (PNN50 ) ;频域指标为 :总频谱 (TF) ,低频 (LF) ,高频 (HF) ,心率谱密度为ms2 /Hz。结果 AMI组与正常组HRV时域和频域对比分析 ,所有指标均显著下降 ,时域中SDNN、SDANN、SDNNIDX和频域中HF下降尤为显著 ,AMI患者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 ,各项指标进一步下降 (P <0 .0 5~ 0 .0 0 1)。结论 AMI患者植物神经活性减低 ,尤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明显 ,且死亡者减低更显著。HRV可做为AMI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静息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简便常用方法,但缺乏特异性。更年期女性常出现心电图ST—T异常改变,易误诊为心肌供血不足。为了解患者静息心电图异常和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我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50例静息心电图ST—T异常改变的女性住院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无明显症状心律失常心电图所占常规体检人群比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2010年两年来公务员体检人群,共3623例.分为两组:非老年组,老年组.受检查者取平卧位,在安静状态下,用日本光电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种心律失常所占人群比例.结果 在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占34.8%,非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占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5).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其心律失常发生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1.37%,房性早搏5.51%,室性早搏4.90%,右束支传导阻滞3.21%,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00%,心房纤颤1.80%,房室传导阻滞1.63%,结性早搏1.3%,窦性心动过速0.62%,房扑0.45%,房速0.33%,左束支传导阻滞0.30%,预激0.28%.所有心律失常者大部分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定期检查心电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徐鹤梅 《光明中医》2011,26(3):550-551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0%,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本文在西医基本治疗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健康年轻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年轻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体检中出现IRBBB的健康年轻人215名为观察组,另选择心电图正常的健康年轻人223名作为对照组,每年一次心电图随访,共20年,比较两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15人中,14人(6.51%)转变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其中3人因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而对照组223人中,仅有3人(1.35%)出现了CRBB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7,P〈0.05)。结论IRBBB为健康年轻人常见心电图表现之一,其进展为CRBBB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慨率较高,其中部分可能为Lenegre病的早期表现。应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心电图随访。  相似文献   
6.
徐鹤梅 《当代医学》2011,17(26):72-73
目的 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2月符合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305例为糖尿病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300例为体检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糖尿病组305例发生心电异常198例,发生率64.91%;体检组300例发生心电异常31例,发生率10.33%;两组心电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在晕厥中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168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68例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62例患者记录中发生晕厥,发生率36.90%,106例记录中未发生晕厥.观察发生晕厥病例与未发生晕厥心电图R-R间期的关系,62例患发生晕厥患者中,R-R间期≥3.0 S共51例,占总发生晕厥病例82.25%,R-R间期<3,0 S病例无1例发生晕厥.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部分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晕厥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识别晕厥或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晕厥发生或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心痛方治疗心绞痛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6例患者均符合WHO制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1个月-16年,平均7.8年。合并高血压病者51例,高血脂症者19例,2型糖尿病者2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镁盐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血清镁≤19mg·L-1、室性早搏>10次·h-1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硫酸镁(0.2mEq·k·g-1)静脉滴注,比较滴注前后血清镁浓度变化与6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的室性早搏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血清镁浓度与室性早搏频率呈负相关(r=-0.82,P<0.001)。镁浓度增加≥7mg·L-1者,室性早搏频率下降309±241次·h-1,增加≤6mg·L-1者,室性早搏频率是多变的;滴注前平均室性早搏频率为405±366次·h-1,滴注后为214±165次·h-1(P<0.001)。其中滴注前室性早搏频率<250次·h-1(偶发室早)的患者,滴注后室性早搏频率无明显改变(分别为126±45次·h-1及120±113次·h-1,P>0.05)。结论静脉滴注硫酸镁对于心力衰竭伴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机制跟血清镁浓度快速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自心电图诊断问世以来,肢体导联电极的连接及安放方法沿用至今。然在实际工作中也多有不便,尤其对于下肢残缺者。为此,我们对其电极连接及安放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改进肢体导联与常规肢体导联对300例受检者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改进肢体导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