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不同材料的选择在牙体充填中的远期疗效.方法 门诊选择140颗牙合面发生中龋的患牙.其中70颗前牙,70颗磨牙,预备洞形,垫底后,分别随机抽取35颗树脂充填,另外35颗银汞充填.于术后2年、4年、6年跟踪观察充填材料边缘渗漏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远期效果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材料着色,溶解明显.结论 目前临床应用的树脂材料在口腔环境中稳定性较差,边缘封闭的远期效果较差,银汞稳定性较好,远期效果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39例。全组患者均随访。结果 39例患者中死亡2例,其余患者存活。结论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效果与改良手术相当,手术创伤小,术后乳房外观效果较好,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基于咬合创伤性牙髓炎进行临床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咬合创伤性牙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在对80例咬合创伤性牙髓炎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后发现,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直至第5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因单纯咬合创伤造成的创伤性牙髓炎,做好预防措施,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紫外线诱导表皮细胞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对活性氧的抑制作用及对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含1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培养表皮细胞,定量接种于培养皿或96孔板中.将接种于96孔培养板的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UV照射组、UV+SOD组.紫外线照射后采用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标记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细胞内2',7'-二氢二氯荧光黄(DCF)的荧光强度,间接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以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表皮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1)细胞凋亡率:对照组(13.0205±0.6144)%;UV照射组(34.0426±1.2427)%;UV+SOD组(11.5324±0.6248)%;(2)细胞活性氧水平:对照组(85.0231±1.2134)%;UV照射组(96.2402±0.5402)%;UV+SOD组(89.3625±0.5402)%.结论紫外线能升高表皮细胞的SOD,可减轻紫外线诱导ROS产生,作用细胞凋亡抑制ROS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钱德云  徐自祥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34-2135
目的 观察牙周基础治疗联合复方黄芩含漱液控制牙周炎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将60例慢性成人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替硝唑含漱液治疗(对照组)30例,牙周基础治疗联合复方黄芩含漱液治疗(治疗组)30例,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后1、4周牙周炎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牙周探诊深度(PD)等,记录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维护期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术后维护期内用中草复方黄芩含漱液控制牙周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髁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它对牙颌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话题。髁突骨折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此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于不同类型的髁状突骨折,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单一使用耳屏前切口、改良耳颞切口或下颌后切口手术的16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下颌运动及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恢复正常。骨折复位良好,髁状突未见明显吸收:结论单一耳屏前切口或改良耳颞切口适于髁状突高位及颈部骨折,单一下颌后切口适于髁状突低位骨折:同时可吸收材料是固定髁状突高位骨折一种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中上游刺激因子1(USF1)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7—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所完成。选择4周龄雄性SD大鼠12只,其中6只大鼠用于制作下颌单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动物模型,6只大鼠为对照。分别在术后1、3、5周时处死大鼠,取出骨折侧、骨折对侧以及空白对照的髁状突软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髁状突软骨细胞中USF1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周,骨折对侧空白对照组与骨折侧的USF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周,空白对照组与骨折侧USF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折侧术后3周、5周与术后1周USF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引起应力变化,使患侧髁状突软骨细胞中USF1表达异常,进而影响髁状突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酸蚀粘接系统(G-BOND)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174颗患牙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照组采用全酸蚀粘接系统.观察治疗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的疗效,并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评定系统(USPHS)[1]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试验组在术后敏感程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边缘密合度、继发龋、充填体脱落、牙髓病变及牙龈炎症等疗效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BOND自酸蚀粘接剂临床疗效与全酸蚀相似,但操作更简便省时,应用于修复楔状缺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