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系指腺管及上皮细胞在增生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现象。不典型增生包括两种含义,即在炎症、糜烂或溃疡等胃粘膜病变时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以及近似胃癌的“交界性”不典型增生。一般来说,后者细胞、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或异型的程度更严重。仅依靠病理特征要将这两种不典型增生以及它们同分化型癌鉴别常有困难,为探索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我们前瞻性地开展了这一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1979年4月—1984年10月期间7,676例次胃粘膜活检材料中检出的362例轻度以上异型增生的病例进行了观察。到1985年3月止,有随访结果者100例(27.6%),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2个月,随访次数1—6次,平均1.8次/人。100例异型增生的随访结果如下:19例病变减轻,57例保持不变,24例病变加重,其中7例发生癌变,胃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均属早期胃癌,包括微小胃癌和小胃癌各1例。此外,对异型增生的演变趋势、临床处理原则及胃镜病理活检的意义作了讨论和评价。本研究提示,对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进行定期随访,不失为当今胃癌计划防治工作的重要实际手段。  相似文献   
3.
病史摘要男,35岁,住院号247848,因发热、腹痛伴左上腹肿块于1980年6月23日入院.患者在入院前一个月开始左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并向同侧腰背部放射,取左侧卧位能缓解,伴有便秘、发热,体温38~38.5℃。此后左上腹肿块日益增大,致左胸肋部及左上腹部明显隆起,质硬,表面不甚光滑,体形逐渐消瘦。入院前一昼夜间左上腹胀痛加剧,并连续排酱油色肉眼血尿4次,总量约500~600毫升,尿常规红细胞 ,蛋白 ,无尿道刺激症状,急诊入院。以往有胃溃疡穿孔手术史.  相似文献   
4.
劳动卫生职业病预防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搞好职业病防治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面 ,应用代替大量的表册、卡片、记录来积累数据、建立档案 ,做到系统化、规范化、连续化、无纸化管理。现将劳动卫生职业病预防信息管理集成系统 (下简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研制报道如下 :1 “系统”的研制过程1.1 “系统”的设计路线 分析“系统”内容数据及模块设计。1.2 “系统”软件需求说明的编写 考虑到“系统”属于管理软件 ,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为指导 ,内容必须符合上…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按病理变化分为水肿型(轻型)和出血坏死型(重型)两种,两者为一种病理变化的两种表现。急性重症型胰腺炎虽较水肿型少见,但病情严重,并发症亦多,死亡率可高达50~90%。由于急性重症型胰腺炎临床表现多变,常导致诊断的困难,误诊率亦多。据国内资料统计急性胰腺炎误诊率为20.69~30%,以致延误治疗。为此,本文着重阐述急性重症型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学的变化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 探索提高大肠癌早期发现率的措施。 [方法 ] 用大便隐血试验筛检和监测大肠癌高危人群 ;建立职工医院与保健站之间的大肠癌早发现网络 ,对有 2周以上肛肠症状的病人常规进行四项检查 (直肠指检 ,大便隐血试验 ,X线气钡灌肠摄片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 [结果 ] 用化学法和免疫法大便隐血试验初检大肠癌高危职工 46 5 1人 ,实检 35 5 4人 ,受检率 76 .4%。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5例 (阳性率 0 .98% ) ,复查检出 7例良性大肠病变。受检人群随访监测 3年 ,未发现大肠肿瘤。对 395例有 2周以上肛肠症状病人常规进行四项检查 ,共检出大肠癌 2 0例 ,检出率 5 .1%。 2 0例中早期 (A期 )癌 6例 ,占 30 .0 %。 [结论 ] 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的方法可操作性强 ,易于推行 ,能检出一定比例的早期大肠癌 ,更适用于大型工矿企业开展大肠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锌的代谢、体内分布及其重要性应用超微量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技术对微量元素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就。目前已知儿童的发育不良、孕妇的营养不良、男子性功能低下及某些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微量元素有关。现将锌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胃液内β—萄葡糖醛酸酶(β—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乳酸脱氢酶(LDH)、游离唾液酸(FSA)、岩藻糖(FUC)以及总唾液酸(TSA)改变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作者对132例研究对象(对照组41例,轻度萎缩性胃炎36例,重度萎缩性胃炎20例和胃癌35例)作了上述项目测定。结果显示β—G、LAP和LDH单项测定胃癌阳性率分别为84.7%、80%和75%,联用三酶立方根之和(>23为阳性)作为判别标准,阳性率增至93.9%。FSA胃癌诊断阳性率(94%)略高于FUC(83%)和TSA(80%)。此外还发现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上述指标与胃癌有较大的重迭,提示这些病变具有胃癌的若干特性,这类“胃癌高危人群”必须重点随访复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等癌前状态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究竟病变发展到何种程度或经过多少时间发生癌变至今知之甚少,人们试图寻找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胃癌标记物以检测和随访这些癌前期病变患者。 消化道肿癌患者病变粘膜内、胃肠分泌液以及血清中某些酶类异常增高。Rogers等应用胃液β—葡萄糖醛酸酶(β—G)/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诊断胃癌,临床符合率高达97.6%,引起广泛关注;黄介飞等亦证实胃粘膜肠腺化生上皮中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增高,并与肠化程度成正比。 糖蛋白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组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