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赵某,男性,45岁。主因间断胸闷、心前区不适4年,加重伴夜间憋醒20天。于2002年9月17日入我院。入院前4年出现胸闷、胸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诊断为“急性心梗”,给予常规治疗后效果欠佳,一个月后行“支架植入术”,症状缓解后间断口服“卡托普利”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入院查体:T36.1℃,P72次/分,R18次/分BP 100/70mmHg,双肺底可闻及湿哆音,心界向左下扩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柔和无传导。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是指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多伴有心力衰竭的一组疾病。因常出现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治疗异常棘手,如果控制不佳,心衰会反复发作,生存期仅为3~5年,且大多数学者认为除非做心脏移植,否则心脏不可能缩小。笔者统计的41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入院前均长期单用西药治疗,第一次来本院后始用中药加西药治疗,并观察了患者心脏缩小和心功能改善的情况。为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不统计临床症状的改变(已有另外文章报道),主要统计用心脏彩超资料中的左室内径(LVd)缩小程度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的程度,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纤益心方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气虚血瘀证扩张型心肌病,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4例气虚血瘀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7例,采取抗纤益心方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血脂、血管内皮功能、中医症状疗效量化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分别为(115.5±19.3)mm Hg、(120.4±19.0)mm Hg;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分别为(81.5±7.5)mm Hg、(83.0±6.8)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4±0.4)mmol/L、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4.3±0.7)mmol/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3.5±0.9)mmol/L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1.1±0.4)mmol/L明显小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90.3±17.7)%、内皮素(endothelin-1,ET-1)(51.2±15.2)pg/m 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脂联素(9.2±2.3)mg/L、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52.3±10.4)μmol/L显著小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量化总分(43.9±13.9),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疗效量化总分(55.8±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联合培哚普利能够有效改善气虚血瘀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方剂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本院的1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即利用利尿剂降低心脏的负荷,并加入洋地黄类制剂的应用加强血管张力,与此同时给予血管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抑制心室重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了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方剂的使用,其用量随着患者的情况进行增减,将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后面对于结果的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水平一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差异较为明显,观察组患者血浆中的一氧化氮以及内皮素等有了明显地减少,而对照组的变化没有观察组明显,满足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方剂的使用能够良好的对于患者血液内的一氧化氮以及内皮素等进行降低,起到心脏保护的作用,在今后的临床过工作中可以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心肌活力颗粒对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心肌活力颗粒。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统计治疗前后心悸、气短、气喘、胸闷(痛)、烦躁不安、咳嗽及自汗证候,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统计心功能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心悸、气短、气喘、胸闷(痛)、烦躁不安证候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心胸比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P<0.05),LVEF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6.7%,对照组分别为50.0%、55.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肌活力颗粒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肌活力饮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动物随机分成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阿霉素,制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各用药组分别予心肌活力饮、黄芪生脉饮灌胃给药。4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凋亡促进基因p53和Fas的蛋白表达增高(P〈0.05)。心肌活力饮(5、10、20g原药材/kg)组大鼠心肌细胞相关凋亡基因p53和Fas的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减少(P〈0.05或P〈0.01),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肌活力饮可以减少实验性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并且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相关凋亡基因p53和Fas的表达而发挥此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愈扩张型心肌病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例1:患儿,男,12岁,甘肃人。主因胸闷、气短1年余于2003年9月17日入院。患儿于1年前于“感冒”后出现胸闷,活动时气短,呼吸困难。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全心扩大,左室前后径达86.6mm,EPSS49mm,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经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疗效不佳,且出现恶心、呕吐、气短不能平卧。后辗转至上海等几家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又经类似于上述的治疗,疗效甚微。于2003年9月17日来本院心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对其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心衰病人日渐增多。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大约6%~10%患有心衰。美国心衰患病大约为500万人,每年增加50万人。国内50家医院住院病人统计,心衰占心血管病的2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大于50%,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心衰长期预后不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心衰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诊断准确性,判断患者的预后,是当前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肝胆酶学指标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6月该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肝胆酶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肽酶(AS)、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 L)及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血清肝胆酶学指标ALT、AST、TBil、DBi L及炎性反应指标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EN组低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抑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减轻肝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是一种以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本病预后不佳,5年存活率为40%,10年存活率为22%左右。近年来,为了对DCM患者预后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估,国内外一些学者对DCM的相关预后评估因素做了大量研究,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