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两步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纳米管,光滑纯钛作为对照组,通过场发射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分析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三维形貌并计算粗糙度。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SCs)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钛表面制备出有序的双层蜂窝状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纳米管的表面由钛和氧元素组成,纳米管组粗糙度值大于光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管组试件促进了BMSCs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收集1991~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合成文献14篇包含1 331颗种植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台转移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显著小于平台匹配组[MD=-0.51,95%CI:(-0.72-0.30),P<0.01]。亚组分析显示,植入物-基台直径差>0.45 mm(单侧)更有利的种植体边缘骨保存。结论:现有的有限数据表明,平台转移技术相对于平台匹配技术更利于种植体边缘骨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光纤头固定在根管入口处比较不同功率的Er,Cr:YSGG激光活化荡洗(LAI)对根管壁上玷污层的去除效果.方法 收集48颗无龋坏单根管恒前牙,按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4组(n =12):0.5 W LAI组、1.0 W LAI组、超声荡洗组和注射冲洗组,冲洗结束后将牙纵向劈开分成两份,随机选取其中一份进行电镜扫描,分别扫描根管壁的冠部1/3、根中1/3、根尖1/3,并对残留玷污层用Hülsmann的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4组冲洗方法对玷污层去除效果.结果 在冠部1/3,1.0 W LAI组清除玷污层比注射冲洗组和超声荡洗组更为有效(P<0.05),在根中1/3和根尖1/3,1.0 W LAI组与超声荡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其他两组更为有效(P<0.05).结论 光纤头置于根管入口处且功率为1.0W的Er,Cr:YSGG激光LAI可有效去除玷污层,且优于0.5 WLAI组和注射冲洗组,并在冠部1/3优于超声荡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应用不同功率Er,Cr∶YSGG激光清除喷砂酸蚀(SLA)钛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效果.方法 在SEA试件表面制备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并随机分为3组,NL组:不处理;L1组:0.75 W的Er,Cr∶YSGG激光处理;L2组:1.5W的Er,Cr∶YSGG激光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细菌生物膜情况,同时应用活/死细菌染色和结晶紫染色法来检测各组试件表面细菌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和活/死细菌染色在L1、L2组几乎观察不到细菌的存在,但扫描电子显微镜下L1组试件表面仍覆盖大量细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的结果显示L1、L2组与NL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L1、L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W、30 Hz的Er,Cr∶YSGG激光可以安全有效地清除SEA钛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  相似文献   
5.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面仍呈现精细的网状结构,碱酸热处理可以脱除试件表面钠元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抛光工具对树脂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并与离体天然牙釉质表面进行比较。方法:将5种树脂试件(n=9)随机各分为3组(n=3):Astropol抛光(A)组、Sof-Lex抛光(B)组、Super-snap抛光(C)组,分别进行抛光,对照(D)组为离体牙釉质表面。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试件表面粗糙度和微观结构。结果:抛光后A组的Ra值低于B组(P=0.015);Z350 XT树脂抛光后获得的Ra值最低(P<0.05);用3种不同的抛光工具抛光5种不同的树脂与对照组的R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tropol抛光工具效果优于Sof-Lex;Z350 XT与其它4种树脂相比有更好的抛光性能;3种抛光工具对5种树脂抛光均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紫外光照射对老化TiO2纳米管表面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两步阳极氧化后的钛片避光保存8周,使其充分老化,紫外光照射48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新鲜、老化及紫外光照射组钛片表面微观结构、化学元素和接触角变化;以小鼠骨髓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为细胞株,检测各组钛表面对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评价各组间生物学差异。结果 FESEM显示紫外光照射未改变钛表面TiO2纳米管形态, XPS结果显示老化组表面C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经紫外光照射后恢复到新鲜组水平,接触角检测显示老化组表面呈疏水性,紫外光照射组表面成超亲水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紫外光照射后钛表面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紫外光照射可去除钛表面碳氢化合物污染,提高表面亲水性,延缓时间因素造成的TiO2纳米管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加载RGD多肽进行生物功能化修饰的可行性.方法 借助电化学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构建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组钛片进行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处理前后的钛片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SEM和XPS显示,两步阳极氧化后在纯钛表面形成蜂窝多孔的TiO2纳米管,多巴胺在TiO2纳米管上自聚合成聚多巴胺涂层,同时向外接枝偶联RGD多肽,最终在纯钛表面成功形成了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体外细胞培养显示,该活性层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 RGD多肽功能化修饰的钛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钛表面功能化修饰法可望用于改善钛种植体,提高骨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