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家族性白血病4例崔靖君,张紫芬家族性白血病,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两个家族4例患者,报告如下。家族1兄弟两人。兄,40岁。因乏力、多汗、腹部包块4个月,阴茎剧痛6天于1985年10月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两肺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1月到1991年9月,我们对入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采用DA方案化疗,同时用8兆伏X线加速器进行脾脏照射,疗效较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例病人均为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的慢性期病人。男8例,女4例;年龄21~57岁,平均42岁。其中4例复治病人,曾用马利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与儿童心肌炎的关系,验证临床检测TIMP-1的意义.方法 将年龄为1~14岁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患者9例与相匹配的对照组9例取血标本,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及TIMP-1,并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超声心动图示心肌炎患儿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扩大.儿童心肌炎患者TIMP-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肌炎患儿与对照组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Ⅰ、C反应蛋白及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心肌炎患者来说,血液中的TIMP-1水平可能能够显示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且TIMP-1降低可能是心肌炎进展为扩张性心肌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973年Maddison首先报道1例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用自身凝血块行脾动脉栓塞(SAO),使脾脏缩小和外周血细胞迅速改善。近几年,国内外应用此方法治疗脾亢疗效尚好。我院自1988年-1998年开展了药物加脾脏放射治疗IT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与小儿心肌炎相互关系,验证临床检测MMP-1的意义。方法将年龄为1~14岁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9例与相匹配的对照组9例取血标本,测定心肌酶谱包括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及MMP-1,并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示心肌炎患儿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扩大。心肌炎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及MMP-1检测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少儿心肌炎患者来说,血液中的MMP-1水平可能与其疾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贫血对心血管影响的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造血疾病也在增加 ,老年人贫血合并心血管疾病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对这方面的认识 ,收集了我院 1987~1998年老年人贫血 30例进行临床总结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贫血 30例均属于 6 0岁以上高龄患者 ,其中缺铁性贫血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4例 ,急性白血病2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 3例 ,继发性贫血 18例。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6 0~ 76岁 ,平均 6 3岁 ;病程 1~6个月 ,平均 2个月以上 ;血红蛋白 2 0~ 94 g/L,平均 6 0 g/L。同期非老年人贫血患者 30例列入对照组。1.2…  相似文献   
7.
普鲁卡因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鲁卡因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30例疗效分析崔靖君,张紫芬,程惠馨,王孟学,徐丽莉,田融PNH是一种治疗较困难的血管内溶血性疾病。1982年以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发病机埋及中枢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在临床上采用了静脉滴注普鲁卡因疗法,获得较...  相似文献   
8.
药物与脾脏放射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1 973年Maddison首先报道 1例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用自身凝血块行脾动脉栓塞 ( SAO) ,使脾脏缩小和外周血细胞迅速改善。近年来 ,国内外已应用此法治疗脾亢疗效尚好。鉴与此 ,我院 1 988~ 1 998年开展了药物加脾脏照射治疗 IT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ITP2 1例诊断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有关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男 4例 ,女 1 7例 ,1 6~ 2 8岁 1 2例 ,2 9~ 52岁 9例 ,中位年龄 30岁。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9.
患,女,61岁。因发热、咳嗽、浮肿2个半月,于1995—11—08入院。患2个半月以来出现高热,体温达40℃以上,尤夜间加重伴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胸闷。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双膝关节疼痛但局部无肿胀:在当地经抗炎治疗2月无好转.故转入我院。查体:T37℃,P82次/min,BP16.8/8.7KPa;意识清,体质消瘦,全身皮肤散在皮疹,无出血点;颈下、腋窝、腹股淘淋巴结均肿大3cm×3cm~0.8cm×0.8cm不等,无压痛、无粘连。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最多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我院于1987~1998年对收治的ITP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ITP30例全部为我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文献标准[1]。男8例,女22例;年龄18~52岁,平均28岁;以20~40岁女性发病率高;病程最短10天,最长8年。治疗前血小板最低12×109/L,最高66×109/L,平均35.2×109/L。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全片可见巨核细胞50~210个,中位数98个,均有成熟障碍。2 治疗方法  ITP30例中15例为对照组,单独应用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