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术中结膜囊内应用5%聚维酮碘与庆大霉素术后眼内炎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以评价5%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10659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庆大霉素组和5%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 2种药物组间眼内炎发病率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使用5%聚维酮碘组的眼内炎发病率均较使用庆大霉素组明显降低:ECCE+IOL手术方式由0.29%下降到0.04%;Phaco+IOL手术方式由0.14%下降到0.00%.5%聚维酮碘可引起术中眼部刺激感,但无异物感、刺痛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聚维酮碘能使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明显下降,且无严重角膜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高原地区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四川省高原地区贫困白内障防盲手术患者457例(457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均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第1天,视力≥0.3者384眼,占84.03%。结论在高原地区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聚维酮碘在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中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四川省贫困白内障防盲手术患者862例(862眼),在术前使用50g/L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睑缘和结膜囊,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23例患者有术中眼部刺激感,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大规模自内障防盲手术中使用50g/L聚维酮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02/11对43例43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术,术中均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3 mo最佳矫正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共39例(91%),最高矫正视力达0.6,视力无提高者4例(9%)。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硅油残留、角膜内皮失代偿、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移位、继发性青光眼、锯齿缘离断等并发症。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睫状体平坦部硅油取出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劈核技术辅助的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大规模防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四川省贫困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03例(403只眼)和改良组459例(459只眼),分别在表面麻醉下行常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劈核技术辅助的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脱盲率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 d常规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82,改良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5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403例中脱盲387例、脱盲率为96.03%;改良组459例中脱盲445例,脱盲率为96.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劈核技术辅助的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值得在大规模防盲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04/12对53例74眼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1,3 mo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与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虹膜损伤、瞳孔变形、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突变体(reteplase,r—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的效果,评价这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5只RAO模型新西兰白兔分为3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r—PA溶液(0.3MU/kg)、rt—PA溶液(1.7mg/kg)和注射用水。4h时,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实验眼。各组于给药后1、2、3、4h检查凝血及纤溶功能;4h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并行实验眼组织学检查。结果r—PA组动脉完全再通率为86.67%(13/15),rt—PA组为66.67%(5/15);r—PA组和rt—PA组与对照组(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与rt—P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组和rt—PA组血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改变,r—PA组对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rt—PA组小(P〈0.05)。实验兔均无颅内出血和玻璃体积血。光学显微镜下两组均未见视网膜动脉管腔中有明显血栓形成,管壁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结论r—PA和rt—PA对RAO模型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r—PA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rt—PA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