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中重度狭窄瓣膜严重影响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导致心功能受损并累及其他脏器功能,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当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作为传统主动脉瓣置换外科治疗的重要补充形式,TAVR具有积极和肯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对于高龄且不能耐受开放性手术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的治疗优势尤为显著,具有创伤小、手术耗时短以及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随着治疗的推广和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的效果。方法2010年7月—2013年1月,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中重度 IMR 的患者接受了 CABG 联合 MVR 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3.4±7.6)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示中度二尖瓣反流2例,中重度8例,重度 6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院内死亡1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反流10例,轻度反流5例,轻中度反流1 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从(60±13)mm 下降到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47±12)mm(P <0.05)。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效果满意,并能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CABG术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分为LCOS组和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及术中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LCOS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患者发生术后LCOS,发生率为12.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术前年龄>60岁(P=0.019)、血肌酐浓度(P<0.001)、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0.001)、心律失常(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P<0.001),术中CPB时间>100 min(P=0.009)、失血量>800 mL(P=0.005)、移植桥血管流量(P=0.032)及多支血管病变(P=0.0031)与LCOS有关。将上述因素纳入到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律失常(OR=5.802,95%CI:2.290~14.699,P=0.000)、LVEF<45%(OR=7.139,95%CI:2.620~19.452,P=0.000),术中CPB时间>100 min(OR=3.211,95%CI:1.243~8.292,P=0.016)、多支血管病变(OR=5.698,95%CI:2.746~13.567,P=0.002)及失血量>800 mL(OR=0.427,95%CI:0.193~0.948,P=0.036)是LC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律失常、LVEF<45%,术中CPB时间>100 min及失血量>800 m L是CHD患者CABG术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辅助或全胸腔镜进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修补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下或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手术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全胸腔镜组。机器人组35例,男11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16.8)岁;全胸腔镜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8.4±10.9)岁。随访期间,通过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直径、右心房直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胸腔引流量、早期并发症。结果围手术期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8±0.3)h vs.(6.1±1.4)h]、体外循环时间[(72.3±10.4)min vs.(139.1±32.8)min]、呼吸机使用时间[(5.5±1.2)h vs.(9.5±2.1)h]、术后住院时间[(6.7±0.5)d vs.(9.8±0.6)d]及胸腔引流量[(253.4±26.8)mL vs.(289.3±29.5)mL]均短于或少于全胸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扩张的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较术前缩小。结论对于ASD修补手术的患者,机器人辅助及全胸腔镜下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量方面,机器人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刘状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4,(7):1340-1344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给予最佳的华法林抗凝剂量及最佳的INR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9例安徽省地区汉族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随访期间,记录其PT、INR值及华法林剂量。统计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失访及数据不完整的有40例,数据较完整的有469例,随访1~37个月,平均(18.13±6.02)月,总随访1 960.8人年。男211例,女258例,平均年龄(40.52±13.38)岁,其中行MVR 268例,AVR 115例,DVR 86例。所换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膜,其中153枚St.Jude Regent瓣膜,291枚CarboMedics瓣膜,111枚国产GKS瓣膜。结果平均INR为2.11±0.56,平均华法林剂量为(3.124±2.4)mg。共有47例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出血事件37例(发生率为1.89%pt-y),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发生率为0.51%pt-y)。另外,5例死亡,与抗凝相关有3例。术前患者共有316例合并房颤,43例合并左房血栓。结论安徽省人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控制在1.8~2.2是合适的,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房颤患者及行DVR的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应加大复查频次,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组各15只,A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进行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B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于缺血前即刻、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记录心率( HR)和平均血压( MAP),并计算心肌氧耗指数( RPP);分别于以上时点采血,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IL-6、TNF-α;最后处死取心肌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同时点MAP和RPP降低,心肌组织及缺血再灌注各时点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升高(P均<0.05);HE染色示,A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不规则,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血流动力学即产生变化,全身和心肌组织局部的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右室双腔心的解剖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14年6月手术治疗76例右室双腔心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低温、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根治手术.58例采用三尖瓣径路+右室流出道径路(A组),18例采用单纯三尖瓣径路或合并肺动脉径路(B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停机困难、大出血等情况发生.A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平均多巴胺用量、辅助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疏通术后收缩压差、主动脉阻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严重心律失常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7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3年,平均4.26年.所有患者无死亡,心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熟练掌握右室双腔心的病理解剖、正确有效地疏通右心室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通过三尖瓣或右心室流出道均可解除右室双腔心梗阻,但三尖瓣径路可获得更好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影响着全球5%~10%的育龄妇女,一直是临床医学治疗的一大挑战。琥珀散出自《普济本事方》,具有行气活血、逐瘀止痛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治疗EMs,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等数据库,对琥珀散治疗EMs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及归纳分析,总结琥珀散治疗EM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旨在为琥珀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推广提供思路及参考。在基础实验方面,琥珀散可通过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抗细胞黏附;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浓度抗异位内膜侵袭;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表达,逆转辅助性T细胞(Th)1/Th2漂移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及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等多方面对EMs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中,琥珀散具有缩小异位病灶、缓解疼痛症状、降低血清癌抗原125(CA125)含量、改善激素水平、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因子、减少术后复发率等作用。琥珀散通过多靶点、多机制发挥对EMs的治疗作用,值得后续更深一步的挖掘探索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几乎所有体外循环(CPB)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病死率较高[1]。白细胞释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中MMP-9能降解肺毛细血管基底膜中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和炎性细胞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