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运动处方以安全有效为要,且须因人而异.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贫血和外伤后下肢无力.贫血患者血液携氧能力降低,为运送等量氧气,心脏排血量须增加.制订运动处方的步骤有二个:(1)确定最佳运动强度;(2)推荐其它运动方式,然须考虑其间差异.确定最佳运动强度以活动平板试验最为常用.试验中有心肌缺血表现(心绞痛、ECG改变等)者的最佳运动强度应低于诱发心肌缺血的运动强度,而试验中无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16岁。于1986年3月骤起右上腹痛,发热至39℃,当地医院拟诊为“急性胆囊炎”,经抗感染治疗后发热、腹痛好转。但仍有不规则低热、胸闷、气急、心悸、下肢浮肿,经强心、利尿、激素治疗,症状继续恶化,并出现噁心、呕吐,乃于同年7月13日转入我院。入院前10d停用地塞米松,5d前停用地高辛。往史:6年前有咽痛,发热及关节痛。5年前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腸道气囊肿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大多发生于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的患者。气囊肿可破裂引起气腹,容易与溃疡病急性穿孔发生混淆,及时识别与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2例小赐气囊肿病发生子幽门前区溃痛并发幽门梗阴的口才;并综合分析国内12例腸道  相似文献   
4.
1954~1984年间我室收集的3771例尸检中的66例心肌梗塞(MI)。其中透壁性MI63例,心内膜下MI3例。冠状动脉(冠脉)Ⅲ级以上粥样硬化改变计118支,左前降支(LAD)占62支(52.5%),主旋支(LC)加右冠脉(RA)占56支(47.5%)。对应的前壁加前间隔MI31例(47%),后壁加侧壁MI28例(42.4%),左室巨大MI4例(6.1%)。并发症:心脏破裂12例(18.2%),室壁瘤7例(10.6%),乳头肌坏死8例(12.1%)及传导阻滞5例(7.0%)。提示MI首次发作、侧支代偿较差及冠脉新鲜血栓形成是诱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胃体上部后壁平滑肌瘤,向十二指肠脱出,引起胃、十二指肠全层套叠少见,现将我院1例报道如下。 蔡××,女性,62岁,住院号23114,1982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于1982年7月18日进食后1小时,突然上腹部剧烈疼痛,当晚自行缓解。次日进食后又发作上腹部剧痛,伴呕吐2~3次,一星期后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心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少见而较严重的心律紊乱,其发生率远较不全性心房室传导阻滞为低。按文献中的统计,完全性心房室传导阻滞绝大多数发生于40岁以上,在61—70或71—80岁达最高峰,而以冠状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病为主要原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阴滞大多数为持久性。在  相似文献   
7.
肺部新型隐球菌肉芽肿酷似肺癌一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56岁。自1980年1月来,感乏力。4月初受凉后咳嗽,痰黄脓样,不易咳出,无发热、咯血或消瘦。4月17日 X 线胸片示右肺中叶外段4×3.5厘米阴影(图1,见插页3)。经青霉素、卡那霉素治疗,咳嗽减轻,痰呈白色,因 X 线阴影未消散,于4月22日收治入院。以往无慢性咳嗽史,1979年初 X 线胸片无异常。体检无特殊发现。化验检查:血、尿、粪常规均正常。痰培养3次为非致病菌生长,找癌细胞2次均阴性。X 线侧位体层片:右肺中叶阴影于4厘米和5  相似文献   
8.
50年前已怀疑肥胖对心电图有影响,但存在着分歧意见,因过去调查者未兼顾到肥胖的程度与有关的一些潜在因素。本文分析1,029名不同程度肥胖病人的心电图,并注意与年龄、性别及血压的关系。方法:1,029名轻度至重度肥胖病人在减肥前作为检测对象,其中女性874名,男性155名,平均年龄37岁。所有病人未服狄戈辛、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9.
乙胺碘呋酮是一种治疗各种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副反应较少,而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则尤为少见。本院最近遇见一例乙胺碘呋酮引起的甲亢,特报道于下。张××,住院号:2980,男,60岁。于1971年开始有心律不齐。1979年6月因房颤反复发作而住院,经多种抗心律紊乱药物治疗无效。于8月9日开始服用乙胺碘呋酮,至1980年1月起维持量由300mg/天逐渐减为50mg/天。服药后的第1、2、3、4个月分别作了血浆T_4检测,均属正常。服药后心率65~75次。除偶有早搏外,未再有房颤发作。1980年8月停药,停药后3个月,又有心律不齐,同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气胸比较多见,由于胸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者则为罕见。今报告一例如下,并对其诊断与发病原因加以讨论。患者女性,44岁,于1963年9月23日因右侧胸痛2天入院。当天 X 线胸片示右侧气胸,肺叶压缩20~ %,胸膈角处少许积液,肺野内无明显异常阴影,诊断右侧自发性液气胸,10月21日胸片示右侧液气胸全部吸收。患者先后于1960年6月、1961年7月、1962年9月、1963年8月及9月于劳累后发生右侧自发性气胸5次,其中3次伴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均在1个月内完全吸收。每次自发性气胸发作均在月经前后1至2天。月经周期正常,28岁结婚,1955年足月顺产一女孩,1960年1月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