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饮用水中过量铁和锰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饮用水中过量的铁和锰的致突变作用。方法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结果 当水中铁含量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3~10倍时,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升高,且微核率与铁剂量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锰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升高的作用不明显,只有在剂量高达卫生标准1000倍时,才会使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有所增加。结论 过量的铁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对比类风湿关节炎(RA)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液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的水平,系统评价能用于RA准确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方法将患者按标准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抗CCP抗体和RF的水平,对两者在两组患者中阳性检出率差异性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联合检测的特点。比较分析抗CCP抗体浓度与RA患者DAS 28评估得分的关系,分析抗CCP抗体浓度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非R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20,P=0.0000.050)。RA患者中RF阳性率高于非R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7,P=0.0000.050)。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的灵敏度为69.47%,特异度为88.61%;RF的灵敏度为77.10%,特异度为47.46%;两者串联检测的灵敏度为58.02%,特异度为90.51%;并联检测时灵敏度为84.73%,特异度为46.20%。准确诊断RA时并联实验应用价值较高。抗CCP抗体的浓度与RA患者的DAS 28评估分值两者呈正相关(R=0.907)。结论对于RA的诊断抗CCP抗体和RF并联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检测方法。抗CCP抗体浓度与患者DAS 28评估得分高度相关,可用于临床疾病进展判断和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3.
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环丙沙星(CPFX)及其镁、锰络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极谱伏安行为。结果在0.1mol·L-1NH3-NH4Cl(pH9.2)溶液中,环丙沙星可与DNA作用,产生一新的极谱峰 Ep=-1.72V(vsAg/AgCl),在有Mg2+或Mn2+存在时则生成三元络合物,产生一电位更负的新峰,峰电位Ep=-1.78V,提示Mg2+或Mn2+离子参与药物与DNA的作用。对它们的还原峰性质研究表明,电极还原反应是完全不可逆的,电流具有吸附性。本文还探讨了电极还原机理,认为参与电极还原的是三元络合物中的环丙沙星分子,进一步推测CPFX-Mg是嵌入DNA的双螺旋结构中。  相似文献   
4.
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例(以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入选)组和对照组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寻找合理的诊断实验方法。方法将入选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清抗CCP抗体和RF检测,分别比较两组阳性率、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F及抗CCP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8、χ2=112.145,P〈0.05、P〈0.05)。抗CCP抗体:灵敏度为70.25%,特异度为91.5%;RF:灵敏度为76.86%,特异度为47.06%。抗CCP抗体与RF进行联合检测时串联实验:灵敏度为61.16%,特异度为91.50%;并联实验:灵敏度为85.95%,特异度为47.06%。结论 RF和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例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有利于疾病的检测诊断。两者结合起来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避免类风湿因子低特异性而导致误漏诊,提高了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分光光度法研究铝制炊具的铝溶出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铬天青S(CAS)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种铝制炊具的铝溶出情况。方法 模拟日常生活不同烹饪条件 ,以自来水、4 %乙酸、3%氯化钠为介质 ,测定不同溶出时间及加热温度时的铝溶出量。结果 在酸性介质或盐性介质中铝溶出量远大于自来水 ,而且铝溶出量随使用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铝制炊具的铝溶出不可忽视 ,建议不用或少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老年牙周病患者血清铜、锌、钙元素含量及铜/锌比值的关系,血清铜、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铜/锌比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钙接近正常对照组,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老年人体内微量元素铜、锌的减少及铜/锌比值的变化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细胞的机能和营养,导致牙周病。适当增补富锌、铜食物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类人工合成抗微生物类药物,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许多优点,因此国内外都已广泛使用,并且正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此类药物的分析研究文献报道迅速增多,周革荣、沈向忠曾对1992年以前的有关内容作了综述.对于药物性能的研究除了生物学的方法外,化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降解产物的分析、药物溶出度及其有效成份的测定等,它的分析对象包括了组成复杂的生物体液、血、尿、动物组织以及各种制剂如注射液、胶囊、片剂、滴眼液和软膏等,这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氟喳诺酮类药物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主要是关于该类药物与抗酸剂、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用引起的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抗菌活性减弱的内容,大都认为是由于同这些药物中的金属离子如 Al~3一、Mg~2一、Ca~2-、Fe~3-、Zn~2-和Mn~2+的络合所致.许多文献从生物学、化学的角度研究其络合物的生成及结构.本文综述了该类药物中目前国内临床已广泛使用的5种药物近年来的分析应用最新进展.这些药物主要包括:诺氟沙星(NFLX)、环丙沙星(CPFX)、培氟沙星(PFLX)、氧氟沙星(OFLX)和依诺沙星(ENX).现按分析方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及尿中吗啡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血甭,、尿中吗啡的化学发光测定方法,以0.1moL/L的磷酸为介质,样品经水解、液液萃取后进行测定。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发光强度与吗啡浓度在(20-50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D=9.2%。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中铝含量的检测及氟离子的干扰与消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饮用水中铝含量,并对F^-离子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以铬天青S(CAS)为显色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增敏剂,加入硝酸镧作为掩蔽剂使其与水中F^-结合,在λ=610nm测定吸光度。结果:铝浓度在0.5~5.0μg/25m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163X 0.045,相关系数r=0.999。结论:该方法消除了F^-离子的干扰,提高了测定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吗啡在急性中毒家兔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吗啡的薄层色谱扫描 (TLCS)分析方法 ,研究急性染毒家兔体内吗啡的分布情况。方法··:组织检材和尿液经碱性高压水解后用氯仿/异丙醇 (9∶1)提取 ,TLCS法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碱性高压水解尿液和肝脏中吗啡的提取回收率大于80 % ,精密度小于9.3 %。急性染毒家兔尿液和胆汁中吗啡含量最高,肝、肾中次之,脑和血清中最低。结论··:肾、胆是吗啡的主要排泄途径 ,对疑为海洛因、吗啡中毒延缓死亡的案件 ,尿液、胆汁、肝和肾是毒物分析的最佳检材,建立的TLCS法可用于体内吗啡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