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术后近期对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全膝关节置换术行股神经阻滞62例,根据股神经阻滞时是否使用丁丙诺啡分为A组(丁丙诺啡+罗哌卡因)和B组(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60、72h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后3d的氨酚羟考酮使用量,术后7d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VAS评分在12、24、36、48h低于B组(P<0.05),在60、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活动状态VAS评分在12、24、36、48、60、72h低于B组(P<0.05);术后氨酚羟考酮使用量在1、2d,以及总使用量A组小于B组(P<0.05).患者术后7d膝关节活动度A组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丁丙诺啡联合股神经阻滞可改善术后短期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使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张伯康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68-1670
目的: 探讨吸入性麻醉药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缺血性心脏病且需其他部位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的方式,治疗组采用吸入性麻醉的方式,比较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和术后心肌缺血事件的影响,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25%,低氧血症6.25%,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37.50%;对照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43.75%,低氧血症14.58%,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64.58%,2组术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组患者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术后1、2、3 d 肌钙蛋白Ⅰ浓度异常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和第2天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心血管药物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中危非心脏手术时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策略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羟考酮联合罗哌卡因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APB)对腹部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腹部胃肠肿瘤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行开放性手术操作,年龄35~69岁,体质量指数 < 30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羟考酮静脉应用联合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观察组给予羟考酮静脉应用联合TAPB。记录2组病人出手术室时、术后6 h、术后12 h以及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6 h、12 h的静息与术后6 h、12 h和24 h的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镇静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水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TAPB可提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对病人胃肠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价值,同时能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病人的术后康复,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注射用苯妥英钠的含量。本品在10~50μg/ml 范围内浓度 C 与ΔA 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6), 平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9.8%和0.98%。该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5.
任齐齐  张伯康  孔令锁 《天津医药》2023,(11):1267-1271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镇痛配方为艾司氯胺酮0.2 mg/kg+舒芬太尼1.3μg/kg+地塞米松5 mg+右美托咪定100μg,对照组镇痛配方为舒芬太尼1.5μg/kg+地塞米松5 mg+右美托咪定100μg。记录患者术后4、8、24、48 h静息和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于术前1 d,术后1、3 d评估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补救镇痛率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内2组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差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24、48 h观察组运动时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内观察组患者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补救镇痛率、低血压、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麻醉诱导期,A、B、C组分别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0.3、0.4 mg/kg, 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5 mg/kg。麻醉维持期,A、B、C组静脉泵注瑞马唑仑1~2 mg·kg-1·h-1,D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12 mg·kg-1·h-1。记录四组给药前和镇静后1、3、30、60 min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等指标。观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D组比较,B、C组镇静后3、30、60 min时BIS和MOAA/S评分较低,A、B、C组镇静起效时间较长,术后苏醒时谵妄发生率较低(P<0.05)。与B、C组比较,A组镇静后1、3、30、60 min时BIS和MOAA/S评分较高,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瑞马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