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杏丁银杏达莫注射液(XGD)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48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予XGD注射液治疗,对照组96例予常规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显效率78%;对照组分别为73%和3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XGD可以明显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叶酸对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对照组32例进行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33例进行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出院后跟踪随访,查看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33例患者中有22例截止随访期结束未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2例患者中只有7例未再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两组生存曲线随时间的推移而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曲线下降程度远大于观察组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1,P<0.01).结论 降压联合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比单纯降压更有利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翻身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身体转移训练、步行训练及根据患者的实际功能情况进行相应的进食、梳洗、穿衣、用厕、床与轮椅相互转换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高压氧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9±3.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9.8±10.3)分及运动功能FMA(52.8±7.4)分,三项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0.7±4.2)、(62.5±9.6)、(48.6±7.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174、3.400、4.275,均P〈0.01)。结论: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重建有良好的作用,能够促进功能障碍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CP)辅助治疗初诊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门诊初诊失眠症患者,排除特殊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CP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催眠类药物治疗,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辅助体外反搏治疗,疗程1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睡眠质量(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对催眠类药物的依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2组血压无明显变化;治疗后ECP组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明显增加,AIS评分明显下降,且对催眠类药物的依赖明显少于对照组,但患者对催眠药物的依赖与否同颈内动脉血流增速及AIS评分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对初诊失眠的患者在使用催眠类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体外反搏治疗有助于增加临床疗效,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血小板异常患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血小板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60例中,10%(6/60)出现脑梗死,年龄为69±11岁.血小板计数为(1112±366)×109/L;1.7e(1/60)出现脑出血,54岁,血小板计数为597×109/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696例中,0.6%(4/696)患者出现脑出血,年龄为56±30岁,血小板计数为(29±12)×109/L:ITP患者中0.3%(2/696)出现脑梗死,分别为64岁、73岁,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9×109/L、166×109/L.结论:ET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建议二级预防治疗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再次脑梗塞;ITP患者并发卒中少见,二级治疗中建议谨慎选择抗血小板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随访6~12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组和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 结果198例脑卒中患者中,10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SCI发病率为53.03%。PSCI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脑梗死病史发生率以及脑白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PSCN组(P<0.05)。与PSCN组比较,PSCI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梗死部位患者PSCI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PSCI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发生率较高,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