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莫通在原发性脑干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探讨尼莫通在原发性脑干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我院自1990年以来5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经验,其中35例按常规综合治疗,20例采用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结果35例按常规综合治疗的昏迷时间平均28天,死亡14例,恢复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按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的昏迷时间平均23天,死亡5例,恢复良好10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尼莫通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中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2.
切除颅后窝巨大脑膜瘤至今仍是神经外科手术难题之一.我院自1985年~1995年共收治31例,施行33次显微手术.肿瘤全切除27例.大部分切除4例.痊愈25例,好转1例.死亡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5(11~62)岁.病程2~3年.1.2 症状与体征 依肿瘤在颅后窝附着点部位、大小不同.临床症状亦不一样.①窦汇骑跨天幕上、下脑膜瘤10例.此类肿瘤较大.主要症状是颅高压征,其次是轻微的小脑体征.②小脑桥脑角,  相似文献   
3.
颈段脊髓肿瘤60例切除经验广州军区163医院(410003)廖茂斌,王连元颈段脊髓肿瘤临床症状早期不典型,易误诊,病情严重时,伴有四肢瘫痪,呼吸障碍,影响疗效。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3年12月共收治60例颈段脊髓肿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疗效满...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我院1986年~1997年4月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94例中,22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占11.3%。其中胆脂瘤17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乳头状瘤1例,经手术全切。除1例有轻度面瘫(经3个月治疗恢复),经6个月至8年随访无复发。本文就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我院1986年元月至1996年12月以显微手术治愈颅内动脉瘤36例。方法:均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内动脉“放风筝”栓塞,其余35例均行Yasargil翼点开顿手术治疗。在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33例,2例巨大动脉瘤先行结扎再切除。结果:本组36例痊愈35例,良好1例,无1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经Yasargil翼点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顿内巨大动脉瘤先结扎瘤颈后切除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83年起采用TJ骨粘固剂(骨水泥)修复颅骨缺损,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临床应用,脑干肿瘤的诊断已无困难。由于显微外科技术开展,国内开展脑干肿瘤手术越来越多。我院自1992年元月至1996年10月收治脑干肿瘤35例,其中33例实施显微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2年元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脑干肿瘤35例,33例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其中位于桥脑13例,延髓11例,桥、延脑交界处9例。方法:均经头颅CT、MRI扫描确诊后施行显微手术,镜下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7例。结果:临床痊愈16例,好转14例,死亡3例。7例部分切除者5例术后半年至2年肿瘤复发死亡。结论:脑干既往视为“禁区”,随着CT、MRI临床应用,器械改进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有条件的单位施行脑干肿瘤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哑铃形椎管肿瘤34例诊治体会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彭立辉,王连元,姚兴发,廖茂斌,卢明哑铃形椎管肿瘤系指骑跨在硬脊膜内外或椎管内外的肿瘤。本病临床上并非少见,但病例报道不多。多为良性,病程长,具有桃管内和椎管外压迫症状。神经纤维瘤硬脊膜外生长居多,而椎管...  相似文献   
10.
犬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脑损伤和脑缺血的关系。方法:用犬8条,先行颞骨切除术,50d后再行额叶灶性切除术。术后不予任何干预,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2,24,72和120h的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及纤维蛋白原(FG)。结果:前后两次手术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是相同的,即:全血粘度和HCT于2h显著增高,24h以后前者正常,后者低于术前;ESR和FG术后上升,前者于24h具显著性,此后居高不下,后者直到120h才有统计学意义;只有血浆粘度一直无明显变化;第二次术后有6条犬(6/8)出现对侧肢体轻瘫等脑缺血表现,12h内好转,24~120h内正常,结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非脑损伤所特有:脑损伤的其他创伤一样确能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显著差异,而增高的血粘度参与了继发性脑缺血;正常机体有足够的能力使血粘度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