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髂骨嵴不同朝向重建下颌骨缺损后的对称性和是否符合种植牙治疗标准,分析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不同朝向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术后CT资料,根据髂骨嵴的朝向分为髂骨嵴朝向牙槽突组和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组。CT影像资料导入Proplan软件,测量2组髂骨重建后的对称性;导入Simplant软件,测量髂骨骨块长度,相对于患侧上颌1、3、6牙3个位点对应的髂骨高度、牙槽突侧骨宽度以及颌间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每组各15例,平均年龄37.7岁。LC缺损类型在颏孔点下缘位置朝向牙槽突组非对称率(4.9%)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18.2%,P<0.05)。朝向牙槽突组和朝向下颌骨下缘的骨长度分别为(49.43±4.17)mm、(52.25±3.79)mm(P=0.102)。相对于患侧上颌1、3、6位点的牙槽突侧髂骨骨宽度朝向牙槽突组分别为(11.40±0.63)、(12.15±0.46)、(13.15±0.62)mm,均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7.93±0.55)、(8.97±0.34)、(8.70±0.49)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髂骨骨高度在朝向牙槽突组为(29.80±1.17)mm,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25.42±1.17)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颌间距离,朝向牙槽突组为(10.89±1.07)mm,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14.33±0.76)mm(P<0.05)。结论 在血管化髂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朝向牙槽突侧较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侧有更好的对称性,更充足的牙槽嵴宽度及更合适的颌间距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外科辅助下以咬合为导向的髂骨瓣重建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数字化外科辅助上颌骨肿物切除、即刻上颌骨重建手术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牙弓重建率、重建牙弓与镜像牙弓之间的夹角、最大及最小颌间距离,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时间及面部对称性满意度。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数年龄为32岁(范围:15岁~55岁)。平均牙弓重建率为(86.3±5.7)%,重建牙弓与镜像牙弓的平均夹角为(11.4±6.7)°,平均最大颌间距离为(12.9±1.5)mm,平均最小颌间距离为(8.6±2.3)mm, 平均手术时间为(326±60)min。所有患者对术后外形的恢复均满意。结论: 数字化外科辅助下以咬合为导向的髂骨瓣重建上颌骨缺损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种植义齿修复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