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参数相关理论为指导,优化南昌链霉菌生物合成梅岭霉素种子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培养20~35h后,pH7.30~7.50,总糖<0.35%,pmv>10%,溶磷<100μg/ml,菌丝分化启动有利于提高梅岭霉素的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梅岭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了发酵液中梅岭霉素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C_(18)柱(4 mm×125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8:22),流速1.2mL·min~(-1),检测波长238 nm,室温测定。结果:在1O.2~163.2μg·mL~(-1)范围内梅岭霉素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回归方程为Y=25.44X+2.72。样品的日间 RSD≤1.8%,高中低浓度样品的日内RSD≤2.5%(n=8)。平均回收率为96.9%(n=8,RSD<3.0%)。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简便、稳定,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梅岭霉素发酵过程参数相关分析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微生物农药梅岭霉素的发酵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表征细胞代谢和工程特性的特征参数:氧消耗速率、二氧化碳生成速率、呼吸商、氧传递系数等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并利用参数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原有工艺不断调整,实现了梅岭霉素发酵过程的初步优化,使发酵效价从原来的150u/ml提高到520u/ml。  相似文献   
4.
手性药物的酶法拆分研究近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由于手性药物消旋体中两种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对化学合成的消旋手性药物进行拆分,进而得到光学纯的单一对映体。方法:利用脂肪酶在有机相或水相的酶促反应对消旋体进行拆分。结果:脂肪酶酶促拆分在β-阻断剂、非甾体抗炎药和其它多种药物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结论:手性药物的酶促拆分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复合诱变筛选avermectins高产菌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初始菌株经过自然分离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菌株,即灰色粉末型、白色和光秃型。其中灰色粉末型产素水平最高,摇瓶发酵效价达到6835.1μg/ml,B1组分达到56.3%。经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对初始菌株的孢子的诱变及对其原生质体的诱变再生。并且经过异亮氨酸和链霉素的定向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摇瓶发酵效价达到8542.9μg/ml,B。组分达到64.9%;同时通过对高产菌株进行传代培养检验其传代稳定性,结果表明,传代3代后,菌株开始退化,并且其发酵效价有比较显著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利用均匀实验优化利福霉素SV发酵培养基氮源配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对利福霉素SV发酵培养基中的氮源配比进行优化。研究了氮源中各成分对发酵效价的影响。确定各成分的最佳配比并用实验验证,使摇瓶发酵效价提高了10%以上。并对利福霉素SV产生菌在新、老培养基中的代谢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研究梅岭霉素发酵过程中添加其主要组分MB1所拥有的侧链前体-3,3-二甲基丙烯酸,使MB1效价及其在总组分中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达到提高产量并控制组分的目的。本文还对侧链前体的添加方式、添加时间以及添加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0h时添加6mmol/L的侧链前体其产量最高,MB1效价比对照高出43%,其在总组分中的比例达到了52.7%。  相似文献   
8.
利用南昌霉素在较低pH介质中加热时易降解而梅岭霉素较稳定的性质,结合溶剂萃取法除去杂质,纯化梅岭霉素.经全波长扫描、HPLC和质谱分析等,推测梅岭霉素同系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必特螺旋霉素发酵主要组分异戊酰基螺旋霉素以及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的提高,在摇瓶培养基试验中,通过一次性添加与分批添加终浓度为15.4mmol/L的亮氨酸,发现分批添加亮氨酸可以维持效价基本不变,而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与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分别由对照的31.1%和12.0%提高至46.9%和19.5%。通过分析发酵过程的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的变化规律,讨论了亮氨酸提高必特螺旋霉素主要组分的作用机理,同时在15L发酵罐中对分批添加亮氨酸添加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必特螺旋霉素组分中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和异戊酰基螺旋霉素Ⅲ在96h分别提高至59.91%和21.45%。  相似文献   
10.
铵离子对林可霉素发酵过程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lincolnensis)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过程中,经分析表明补入硫酸铵前,应待发酵液中的NH4 浓度消耗至1.0mmol/L以下,使迟效碳、氮源充分降解,可能促使林可霉素合成酶大量合成;20~24h,尽可能提高硫酸铵的平均补入速率(最高瞬时浓度<19.0mmol/L),以缩短生物量的积累时间;24h后逐渐降低NH4 的平均补入速率,使主代谢流转入次级代谢;40h后将摄氧率和最低NHJ4 浓度分别控制在20~30mmol·(L·h)-1和3.0~4.0mmol/L,每24h生物效价的涨幅达1000μg/ml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