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庄祥龙 《药物与人》2014,(12):175-175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于我院PICU 的633例危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并检测凝血功能指标.结果:633例危重患儿中有183例患儿有凝血功能障碍,占28.91%,DIC患儿23例,占3.63%,DIC患儿死亡3例,DIC生存患儿与死亡者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凝血功能障碍危重患儿中,DIC是致死重要因素之一,导致DIC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严重感染性疾病,因此,早期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对预防DIC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改良citrin缺陷病致病基因SLC25A13常见突变851del4的诊断方法,并对泉州地区该基因常见突变的人群携带率进行探讨.方法 于450名健康成人中筛查SLC25A13常见突变851del4、1638-1660dup及IVS6+5G>A的突变携带者,应用改良SLC25A13基因常见突变851del4的诊断方法,论证本诊断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共发现6例851del4、3例1638-1660dup及3例IVS6+5G>A突变携带者.其总携带者频率为0.027(12/450),本研究采用的新型诊断方法筛查的851del4突变人群携带者经(eneScan方法得到确认.结论 本研究改良的诊断方法对突变85ldel4诊断明确且简单实用,泉州地区SLC25A13常见突变携带者频率略高于台湾等周边地区,在该地区应存在一定数量的citrin缺陷病患者,对于该类代谢遗传病应予重视,以免发生因误诊或延误诊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这237例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作为血液样本,将这些样本分别进行常温存放和冷藏存放,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这些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与患者的病情进行比较,对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其出现误差的原因。结果:在这237份血液样本中,有7份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差,误差率为2.95%。这7份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另外,不同部位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存放时间不同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存放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及仪器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另外,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存放的温度及进行检测的时间对患者的检测结果均可产生影响。因此,检验师在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充分掌握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降低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误差,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E2F1基因表达与A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AL患者中E2F1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2F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WBC、β2-M 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但E2F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发热、疲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水平无相关性(P0.05)。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E2F1基因的表达高的患者(P0.05),而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耐药性低于E2F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M1、M2、M5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经Kaplan-M eier生存分析发现,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组的OS和DFS优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E2F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和E2F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2F1基因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E2F1基因有望作为临床治疗AL患者的生物学靶点。  相似文献   
5.
胸腹腔积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即染色体末端的 DNA重复序列 ,能防止染色体 DNA降解、末端融合、异常重组与染色体缺失 [1 ] 。端粒被称为细胞的“分裂钟”,与细胞衰老与癌变密切相关。端粒的 DNA合成必须依赖端粒酶(telomerase) ,该酶是一种核糖核酸蛋白酶 ,其模板区的一段序列 5’CU AACCCU AAC3’与端粒序列互补 [2 ] ,通过逆转录合成端粒。近年来 ,端粒与端粒酶已成为医学、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认为 ,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长度的稳定是肿瘤细胞永生化所必需 [3]。笔者 1998年 6月~ 1999年 3月采用端粒重复扩增 -…  相似文献   
6.
酶标仪单波长和双波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联免疫法是目前很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实验室标准化要求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抗原或抗体时,不论是定量还是定性都要求使用酶标仪进行测定,测定时需要选择单波长或双波长,选择单波长测定就是选择一个测定波长,直接测定样本的吸光度,而双波长测量是采用两个不同的波长,即测定波长(又叫主波长)和参比波长(又叫次波长)同时测定样品的吸光度,以消除一些外在影响因素,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忽略对单波长和双波长的选择.对使用单、双波长给测定结果带来的差异也不很了解,现以测定HB-sAg为例对选择单、双波长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8.
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双吟  李小云  庄祥龙 《海南医学》2005,16(11):112-11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播疾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快速、简单、敏感而且特异的血清学试验方法协助诊断,本文就RPR、TPPA、金标法三种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每种方法的适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