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Boma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目前已知惟一在核内复制的非分段单分子负链RNA病毒,具有严格的嗜神经性,在感染细胞内呈低量、非溶细胞性复制。相关的最早报道德国在1885年,当时将流行于马群中的一种致死性脑炎命名为Borna病,但是直到1990年,才成功地从感染动物脑内分离到了BDV。目前可确定的是自然感染主要发生在马和羊,而动物实验发现BDV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  相似文献   
2.
3.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
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
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
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
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
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
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
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
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的Balb/c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模型。方法:40只Balb/c小鼠颅内(20只)(颅内接种组)或鼻内(20只)(鼻内接种组)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型F株104空斑形成单位(滴度为3.5×105PFU/ml),另20只Balb/c小鼠以生理盐水分别行颅内(10只)和鼻内(10只)假性接种作为对照组,分析小鼠的行为学和病理改变来确定是否建立HSE模型。结果:Balb/c小鼠颅内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型后出现毛发紊乱、活动减少、精神萎靡、激惹、癫痫发作和死亡等;接种后3 d开始发病,6 d开始有小鼠死亡,发病于7~10 d达高峰,14 d以后没有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发病小鼠的病理检查可见脑膜和脑实质炎性浸润,脑组织变性坏死、胶质增生及血管周围淋巴套等脑炎的典型改变。鼻内接种组仅1只小鼠出现毛发紊乱。对照组均无行为学及病理改变。颅内接种组小鼠出现病变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鼻内接种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颅内接种104PFU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F株能建立稳定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模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的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 h诊疗的有关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的2007版和更新后的2009版指南。
方法 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识编写的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的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
结果 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的整体概念,又体现卒中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的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和卒中单元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的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的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血性卒中特殊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最优化措施。
结论 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的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阳性神经元表达与脑梗死后DNA损伤修复过程的相关性.方法 制作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FbIR), 夹闭双侧颈总动脉90 min后恢复血流, 再灌注15 min后处死动物制作脑组织冰冻切片.A组(n=10):FbIR90/15 min;B组(n=4):FbIR90/15 min 3BR7NI;C组(n=10):假手术对照组;D组(n=4):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NADPH-d阳性神经以元的分布.A、B两组分别用大肠杆菌核苷酸外切酶Ⅲ敏感位点法(escherichia coli exonuclease Ⅲ sensitive sites,EXOSS) 检测AP位点和3′-PO4末端型两种氧化DNA损伤.用EXOSS检测AP位点和3′-PO4末端型 两种氧化DNA损伤;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NADPH-d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EXOSS法可检测到大脑不同部位的氧化DNA损伤,主要集中在大脑皮质区、下丘脑弓形核区、纹状体和海马区;特异性NOS抑制剂3BR7NI明显减弱全脑的EXOSS信号强度(P<0.000 1),差异有显著性,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区,而对下丘脑的弓型核等区作用较弱; NADPH-d 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纹状体、丘脑和齿状核,下丘脑的弓型核区仅见少量染色,EXOSS / NADPH-d的表达对比显示, 在大脑皮质区EXOSS信号主要在NADPH-d阳性神经元中.结论 脑梗死后大脑不同区域氧化DNA损伤的机制不一, 3BR7NI仅消除大脑皮层区的EXOSS 染色, 而对下丘脑弓形核区的作用不大, 本研究从形态学证实了大脑皮层区nNOS可能参与了脑梗死后氧化DNA损伤修复过程,而下丘脑的弓型核区的这一过程可能有其他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头颅CT/MRI、MR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其血管病变类型及部位,并观察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有38例患者MRA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变部位最常见在V2段,其次在V4段和椎动脉起始段(V0),同时伴有颈内动脉病变者19例(48.7%);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和肢体乏力。结论:MRA是检测后循环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能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年人起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2例,慢性起病6例。头痛、行走不稳或共济失调各6例(42.9%),头晕5例(35.7%),眼震4例(28.6%),双下肢乏力、麻木3例(21.4%),肌张力减退2例(14.3%),腱反射减退2例(14.3%),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三叉神经痛、精神症状、颅内肿瘤、神经皮肤黑变病各1例(7.1%)。头颅MRI检查显示,患者均有后颅窝巨大囊肿或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相通、小脑蚓部缺如或部分缺如,7例患者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5例患者小脑半球发育不良。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1~2周患者症状均改善。结论成人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及双下肢乏力,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后颅窝扩大,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蚓部缺如。  相似文献   
10.
Nipah病毒是近年在东南亚新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毒,导致Nipah病毒性脑炎的暴发流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本文主要就近年对Nipah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及辅助检查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