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背景 血流感染(bloodstream?infection,BSI)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老年人群BS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目的 分析85岁及以上高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死亡危险因素,为高龄BSI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2月所有确诊为BSI的8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结局,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共318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89.32?± 3.02)岁,共分离出345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8株(48.69%),革兰阳性菌155株(44.93%),真菌24株(6.38%).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30%)、肺炎克雷伯菌(14.49%)、大肠埃希菌(13.62%)、鲍曼不动杆菌(6.67%)、肠球菌属(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5种及以上基础疾病(OR=1.641,95%?CI=1.376~2.219,P=0.013)、有创机械通气(OR=1.628,95%?CI=0.532~3.036,P=0.006)与85岁及以上BSI患者28?d内死亡独立相关.结论 85岁及以上BSI患者常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合并5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有创机械通气与高龄BSI患者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的特点及其对于此类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流感染后24 h内D-二聚体测定值,根据患者3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分析30 d生存率。结果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D-二聚体升高为2.38(1.04,5.47)μg/ml。未接受放化疗者D-二聚体高于接受放化疗者(P=0.047),肝功能不全者高于无肝功能不全者(P=0.030)、qSOFA评分2~3分者高于qSOFA评分0~1分者(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预测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P<0.001),截断值为6.155μg/ml;生存分析显示低D-二聚体组30 d生存率为85.42%(82/96),高D-二聚体组30 d生存率为25.00%(7/28)。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显著升高,临床应关注D-二聚体水平高于截断值(6.155μg/ml)的患者并干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型SA-9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通过连续31 d应用SA-9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对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质控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价该仪器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可重复性。结果:该仪器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结论:SA-9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性能良好,能够较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 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 < 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 < 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 < 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 < 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直径小于1.0μm微小囊泡状物质,来源于激活和(或)凋亡状态下的内皮细胞。检测EMP水平是新近提出的一种评估内皮功能损伤的方法。研究显示EMP不仅是内皮受损或激活的标志,本身还在血管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检测EMP的方法主要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MP表面携带的母体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膜表面标记物(膜蛋白)。不同研究检测的膜蛋白不同,用来定义检测EMP的膜蛋白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文中主要对目前常用于EMP检测的膜蛋白以及它们的检测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 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 < 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 < 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 < 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 < 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