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中老年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老年脂肪肝是发达国家第一位肝病,在中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肝病〔1~3〕。本组资料通过对中老年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预防  相似文献   
2.
通过护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在护理学教学中应设立急救护理学课程,同时建立急救护理实验室,明确急救监护治疗的性质和任务,提出急救护理病区的结构设计要求,如床位数和医护人员组成以及实验室的管理规则等,为学科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PDCA系统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杏芳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1058-1059
儿科临床带教中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教与学有程序,质与量可监控,是不断提高儿科带教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联合运用优化教学内容与网络CTM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7级成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专升本的9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护理A班设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护理B班设为实验组,联合运用优化教学内容与网络CTM教学法,两组分别为450人,利用统计学法根据参考指标比较两组在儿科护理学中的教学效果。结果:在期末考试中,实验组学生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平均得分、操作技能平均得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平均得分、操作技能平均得分,差异明显,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优化教学内容与网络CTM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护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理中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通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护士在临床实践的全过程中,语言会作用于病人,对其康复进程产生影响。因此,护士要学习、掌握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政策研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状况、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预测、护理概念发展4方面,阐述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寻找科学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市场潜力巨大,就业前景好。但是,在目前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通过研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谈病案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就是病案,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在医学教学中将病案引用于教学,有助于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这三方面的目的,对病案的应用采用演绎推断法、假设旁证法、排除诊断法、归纳推断法,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注射法(皮内、皮下、肌内与静脉注射)是常用的给药手段。它虽然有许多口服给药所没有的优点,但也有缺点,如:破坏皮肤的天然屏障:给病人带来痛苦;有折针等技术意外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也难于将药物排离体外等。以上缺点都直接威胁病人的安全,尤其是疼痛给病人带来了紧张、应激、害怕、恐惧、焦虑甚至恐怖心理(特别是儿童)。心理创伤往往比肉体损害要严重。有不少儿童形成了“逃避反射”.谈针即哭。谈针色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注射给药的过程中,通过护士威信的作用、注射的环境改变、语言的安抚、回避问题等方法,可以使注射中的疼痛大大消减。所以护士在注射治疗时。应当探讨增加疼痛的因素与减轻疼痛的方法,把注射引起的疼痛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4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找出目前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1)强调护理治疗,忽视健康恢复;(2)了解健康促进理论。但实践应用少;(3)临终护理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4)工作压力大造成环境适应性差;(5)计算机技术水平低;(6)知识结构中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缺乏;(7)科研创新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0.
课程创生取向对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医学教育改革,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课程创生取向"意识.方法:通过课程创生取向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再认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再定位,不断提倡"解放主体,发展个性"的教育目标.结果:彻底克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相互适应取向"的层面,应用"课程创生取向"理念,使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和课程变革的唯一的、真正的主体.结论:在课程创生取向的指导下,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