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实验用57只大鼠。将PI或Bb分别注入小脑皮质各区单小叶,脚Ⅰ脚Ⅱ区,旁正中小叶,后蚓山坡蚓叶蚓结节,后蚓蚓锥体蚓垂,绒球及脊髓颈,胸,腰各段后,用OLympus(BH_2)落射光荧光显微镜观察切片。在中缝大核,隐核,苍白核,桥核及中央上核,中缝背核六个核内规律性地出现双标记细胞。各核内出现的双标记细胞形态大小及数目并不相同,按双标记细胞数目的多少依次为中缝大核,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桥核及中央上核,中缝背核。且上述中缝核向小脑皮质各区及脊髓各段的分枝投射有一定局部定位关系。  相似文献   
2.
脊髓后角細胞是接受驅干、四肢痛觉传入冲动的初級中枢,痛觉冲动在这里經过整理加工后传入高位中枢,进入意識高度。脊髓后角細胞一方面将痛觉冲动传向高位中枢,另一方面也接受高位中枢的下行控制影响。关于脊髓中传导痛觉的上行通路已有不少报导,而有关高位中枢在針刺鎮痛中的下行作用途径的形态学資料則較少,牵涉到大脑皮貭的資料更是少见。我們根据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有关資料  相似文献   
3.
猫皮质-后索核-脊髓通路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uta法和HRP法研究了35只猫的皮质后索核投射和后索核脊髓投射。结果表明,投向后索核的皮质纤维起自后乙状回第Ⅴ层锥体细胞,该回的内侧面和十字沟上岸投向薄束核,背外侧面外2/3投向楔束核,内1/3投向二核。皮质纤维下行于锥体束内,大部分经锥体交叉达对侧后索核,少量不交叉的纤维至同侧。后索核的中间腹侧部是皮质纤维分布的中心。投向脊髓灰质的后索核纤维主要发自核中间腹侧部的大、中型三角、多角和梭形细胞。薄束核投向下段脊髓灰质,楔束核投向上段脊髓灰质。后索核纤绀经后角尖周围的白质下行,主要终止于同侧脊髓灰质Ⅳ、Ⅴ层。皮质纤维在后索核中的终止部位与后索核脊髓纤维的起源区基本一致,据此试将两者归为一个投射系统,即皮质-后索核-脊髓通路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4.
应用HRP逆轴突追踪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内5-HT能神经元向嗅结节的投射,并对中缝核标记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当一侧嗅结节注射HRP后,在中缝背核(RD),中央上核(CS)规律地出现标记细胞,然后用Hank's方法稳定,继而用Sternberger的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光镜下在RD和CS中观察到HRP、5-HT,5-HT/HRP三种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5.
从大脑皮质发出的传出纤维经锥体束投向脑干和脊髓的运动核是神经解剖学早已确定的事实。但自五十年代起,人们用新的研究技术对大脑传出纤维重新作了检查,发现这些纤维除投向运动核外,也有投向感觉核和其它核团的。我们用神经轴索溃变染色技术对大脑皮质的下行投射系统进行了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大脑传出系统的投射范围很是广泛。现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大脑皮质向脑干和脊髓中的某些感觉核的投射作一综合报告。  相似文献   
6.
针刺镇痛的下行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现有大量临床及实验材料证明,尾核、丘脑的束旁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背角等核团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据我们观察,这些核团都接受大脑皮质的传出纤维,即在大脑皮质与核团间存在着直接的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 HRP 逆行传递法和改进的 Nauta 法研究了9只猫大脑皮质向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的投射。终于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的皮质纤维,主要起源于对侧冠状回和前上斯氏回、前外斯氏回的前部。少量纤维起于同侧的各回。所有起源细胞均位于皮质的第Ⅴ层,大多为锥体形细胞。皮质三叉纤维沿锥体束下降,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的巨细胞亚核和带状亚核中。对皮质与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的解剖所见及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搞清边缘系统诸结构神经活动的机制,该项工作对以嗅脑为主的边缘结构的传入传出联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验表明,内嗅皮质、嗅结节、嗅前核、海马等结构与中缝核簇、黑质、丘脑诸核存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HRP逆轴突传递法观察了28只猫蓝斑核(LC)向嗅球(OB)、嗅前核(AON)的投射,结果如下: 1.于OB注射例中,LC内出现少到中等量的标记细胞,其分布状况在各例大致相同:全长分布,中间居多,两端渐少;各亚核的细胞数为蓝班主核多于蓝班α核外侧部,后者又多于其内侧部,即pLC>ILCa>mLCa。细胞以中型为主,少量小及大型细胞,多为卵圆、三角和梭形。同侧LC中的标记细胞明显多于对侧。 2.于AON注射例中,LC内出现不等量的标记细胞,其分布特点、细胞大小及形态与OB例基本相同,LC中出现的标记细胞数平均多于OB例。 3.注HRP于OB和AON例中,LC中出现的标记细胞显著多于OB或AON注射例。  相似文献   
10.
将HRP注入猫的一侧嗅球后,在同侧中脑腹侧被盖区规律性地出现不等量的标记细胞。这些细胞紧依红核的腹侧,分布于腹侧被盖区的全长。大多数标记细胞呈梭形,少数为卵圆形。腹侧被盖区是嗅球传入纤维的另一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