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31篇
综合类   17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 ELISA方法和低浓度 PEG沉淀试验检测经白纹伊蚊连续隔天刺叮的豚鼠,在3个月内抗蚊叮抗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变化趋势(r=0.71,P<0.01),随着蚊叮致敏而逐渐升高。抗体滴度最高可达 1:101.35。两者分别与皮肤反应程度呈负相关。实验结果提示宿主的免疫应答对脱敏反应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与敏感(N)株致病力和宿主对不同虫株感染反应的差异。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ICR小鼠后期、肝、肾、肺等重要脏器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结果:N株感染后期、肺血窦、肾间质和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多的突起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相接触。较多的肝细胞、肾小球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出现膜破溃,细胞器和胞质流失等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一些肝血窦、肾小管和肺泡内可见多量的细胞碎片。RC株感染后期,肝血窦、肾间质充血,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变以线粒体肿胀为主的变性,可见肝脏部分变性肝细胞出现恢复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基膜、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着,肺泡隔内可见较多的单个核细胞。结论:N株毒力较强,对宿主`能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为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呈急性变质性炎症过程;而RC株毒力明显减弱,对宿主肝、肾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以变性为主,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经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MAD20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 (MSP1) 和FC27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2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 技术对5 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CMH/YN 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CYJ/YN 分离株基因组DNA MSP1 第13-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M13mp18 和M13mp19 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E. coli) TG1, 从含X-gal 和IPTG 的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E. coli JM 103 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RFDNA ) 后, 再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子克隆M13 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别与MAD20 株MSP1 和FC27 株MSP2 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群体的遗传分化现象。 方法 应用 RAPD- PCR技术研究我国辽宁、四川和河南 3省 5个代表点的嗜人按蚊自然群体和江苏省实验室群体共 5 2个样本的遗传多态现象 ,依据 5 9个 RAPD等位基因座进行分析。 结果 嗜人按蚊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 4 5 .8%~ 71.2 % ,平均 6 1.5 8% ,期望杂合度为 0 .16 3~ 0 .2 5 6 ,平均 0 .2 2 4 ;分别用 Wright(Fst)、L ynch和 Milligan(Fst)、Weir和 Cockerham (θ)的方法计算固定指数 ,平均值分别为 0 .2 2 4、0 .198和 0 .2 81,其相应的 N m分别为 0 .9、1.0和 0 .6 ,可见嗜人按蚊的基因流水平极低 ,致使群体产生了分化 ;嗜人按蚊各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为 0 .0 2 87~ 0 .1397,属种内变异 ;聚类图显示 ,辽宁省的 3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分为两枝。 结论 辽宁省的嗜人按蚊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的群体已出现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初加州奥兰治县的致倦库蚊在对DDT产生了抗性以后发展到整个州。六十年代末期有机磷杀虫剂在加州使用后不久,致倦库蚊对它也产生了抗性。作者调查了加州3个相隔很远地区的致倦库蚊幼虫对双硫磷、毒死蜱、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残杀威和DDT的抗性。试验蚊虫分别采自Coachella(CV株)、洛杉矶东南部(LA株)和圣华金(San Joaquin)山谷北部(NC株)。药物敏感实验用这些野外株的F_1和F_2代幼虫。对照株用1950年采自圣华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 MAD2 0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和 FC2 7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2 (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 5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 CMH/ YN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 CYJ/ YN分离株基因组 DNA MSP1第 13- 17区基因和MSP2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 M13mp18和 M13mp19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 ( E.coli) TG1,从含 X- gal和 IPTG的 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 E.coli JM10 3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 RFDNA)后 ,再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 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子克隆 M13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别与 MAD2 0株 MSP1和 FC2 7株 MSP2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抹和RC抹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察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 (RC株 )和敏感株 (N株 )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先维持对 RC株连续大剂量氯喹治疗 (5 0 m g/ (kg.d) ,再通过简化逆转录差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s DDRT- PCR)寻找 RC株和 N株疟原虫 c DNA差异片段并对所产生的可疑差异片段进行反复的 DNA回收和 PCR鉴定 ,然后选其肯定的差异片段 (N2 5 和 R2 5 )作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检索。结果 尽管差异片段 N2 5 和 R2 5 的克隆分子 N2 5 2 和 R2 5 1 的 DNA序列相同性为 99.8% ,但由于多点突变导致它们的编码氨基酸及其模拟二级结构出现很大差异。BL AST(2 .0 6 )检索未能在基因库中发现与 R2 5 1 和 N2 5 2 相似的基因序列 ,不过它们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从 12 8nt到 189nt)与褐鼠磷脂酶 Bm RNA部分序列 (从 10 5 3nt到 1114nt)具有高度同源性 :在 R2 5 1 和N2 5 2 分别为 93.5 %和 91.9%。结论 简化的差示 PCR技术结合差异片段的反复验证和序列分析可用于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了解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berghei)氯喹敏感 (N)株和抗性 (RC)株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 ,比较N株和RC株红内期虫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N株和RC株滋养体食物胞膜为双层膜结构 ,膜上具有 1~ 2段 (大多为 1段 )电子密度沉着带的标志性结构。RC株滋养体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具有多种方式 ,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 ,而且在裂体生殖中 ,未见疟色素中心化和形成融合泡。RC株滋养体核可出现类似核仁样结构。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长期在氯喹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