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 ,损伤后常有骨 ,肌腱组织外露 ,血循环差 ,局部可利用转移覆盖创面的组织较小 ,使得修复困难。我们自1997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 ,采用腓肠浅动脉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临床应用 12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16~ 52岁 ,均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其中跟部撕脱伤 8例 ,足跟压迫性溃疡 1例 ,踝部骨折术后皮肤缺损 3例。创面最大 13cm× 9cm ,最小 5cm× 4cm ,筋膜蒂长10~ 13cm ,皮瓣旋转角 160~ 180度。 12例皮瓣全部存活 ,2例皮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 d,平均3.6 d。所有病例行关节镜探查,骨折复位,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术后3、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通过X线片检查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0°~130°,无患肢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3.52±7.10,95.95±6.3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为胫骨髁间棘骨折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多方向不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屈曲20°~40°位石膏托固定3周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2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2~50个月,26例均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23例,良2例,可1例。无畸形愈合、感染、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多方向不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尽早复位及稳定固定骨折端,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6月~2000年12月 ,作者施行AO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425例 ,术后3~14d内出现钢板外露18例 ,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18~55岁。损伤原因 :车祸伤8例 ,砸压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均为开放骨折。按Anderson -Gustilo[1]分型 :I型5例 ,II型9例 ,IIIA型3例 ,IIIB型1例。骨折部位 :胫骨中下1/3处12例 ,下1/3处6例。1.2治疗方法均在入院6h内手术治疗 ,AO加压钢板内固定 ,8孔14…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多发生于老年人,多数与骨质疏松有关,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多主张早期行内固定治疗。目前普遍使用的内固定器械主要有经典的动力髋螺钉(DHS)、伽玛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随着国际(AO)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问世及发展,PFNA的应用己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认同。笔者自2009-02-2011-08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肱骨近端骨折为上肢骨折的好发部位,骨折后骨性解剖结构改变,肩袖功能紊乱,二头肌间沟移位,固定不确实造成骨折畸形愈合,骨折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问题困扰着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一直是骨科医师关注的问题。自2000年3月至2005年1月本院采用切开复位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脊神经后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的疗效。方法对6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脊神经后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和Roland-Morris腰背痛功能障碍问卷(RMDQ)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NRS、RMD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明显改善。结论脊神经后侧支脉冲射频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体位复位在椎体成形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在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分两步行体位复位。[结果]体位复位使伤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后凸角度明显改善,椎管占位率亦同时改善。[结论]体位复位可有效弥补椎体成形术在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松动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肩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7、14、21和28d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和肩关节活动度(ROM)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治疗后7d及14d后比较,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1和28d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MS评分及ROM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关节松动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可,值得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