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直肠癌(rectal cancer, RC)中异常表达并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 lnc RNA DCST1-AS1在肿瘤中表达上调,但其在R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假设lnc RNA DCST1-AS1在RC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并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及发展.目的研究lncRNA DCST1-AS1对R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0例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DCST1-AS1和miR-874-3p RNA的水平,对RC SW1463细胞进行转染,分为si-NC组、siDCST1-AS1组、miR-NC组、miR-874-3p组、pcDNA组、pcDNA-DCST1-AS1组、si-DCST1-AS1+anti-miR-NC组和si-DCST1-AS1+anti-miR-874-3p组,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SW1463细胞增殖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和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D1)、p21、B淋巴细胞瘤-2 (B-cell lymphoma-2, Bcl-2)和Bcl-2相关蛋白(Bcl-2-associatedXprotein,Bax)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ncR NA DCST1-AS1和miR-874-3p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组相比,在RC组织组中lncRNA DCST1-AS1的含量显著升高(P 0.05), miR-874-3p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si-NC和miR-NC组比较, si-DCST1-AS1组和miR-874-3p组RCSW1463细胞的OD值、CyclinD1和Bcl-2蛋白含量均降低,细胞凋亡率、p21和Bax蛋白含量均升高; lncRNA DCST1-AS1靶向负调控miR-874-3p的表达;与si-DCST1-AS1+anti-miRNC组比较, si-DCST1-AS1+anti-miR-874-3p组SW1463细胞OD值、CyclinD1和Bcl-2蛋白含量升高,细胞凋亡率、p21和Bax含量降低.结论 lncRNADCST1-AS1通过靶向miR-874-3p调控RC SW1463细胞增殖和凋亡, lncRNA DCST1-AS1可能是RC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6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2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246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并感染的发生率为1.0%,贫血(P=0.029)、低蛋白血症(P=0.017)、肿瘤分期(P=0.000)以及手术方式(P=0.000)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并感染的影响因素;有8例(61.5%)引流量<300ml未作特殊处理,1周后予以拔除引流管并缝合引流管口;其余5例(38.5%)采用肠外营养(TPN),以及奥曲肽治疗后腹腔引流液减少至<300ml后,予以拔除引流管,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感染与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肿瘤分期以及手术方式有关,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范围,是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并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残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恢复期,即按常规解除胃肠减压进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PGS经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若误遭二次手术则可导致病情加重,使恢复更趋缓慢.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PGS患者盲目再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保守治疗PGS 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外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治的急腹症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腹腔镜探查97例急腹症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90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7例患者转为开腹手术,本组病例无死亡率。结论:在急腹症诊治中腹腔镜技术具有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的双重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死亡率,在急腹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制圈套器等三种不同的阑尾根部处理方法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108例因急性阑尾炎接受急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3种不同方法处理根部:阑尾根部用自制圈套器双道套扎39例(自制圈套器组),用Endoloop套扎34例(Endoloop组),用Hem-o-lok夹闭35例(Hem-o-lok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三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自制圈套器组(45.00±8.82)分钟,Endoloop组(42.00±10.59)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m-o-lok组手术时间(34.00±5.16)分钟,短于自制圈套器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种处理阑尾根部的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自制圈套器与Endoloop套扎操作时间无差异,费用为三种中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道镜术后经置管振荡灌洗溶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需行胆道镜多次取石的患者,其中17例进行胆道镜术后置管灌洗溶石治疗,作为治疗组;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胆汁中胆红素浓度、两组B超下残余结石最大径变化,统计两组胆道镜平均操作次数.结果 治疗组胆汁中胆红素浓度大于对照组(P<0.01);B超测量治疗组灌洗后残石最大径均值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胆道镜操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胆道镜术后置管灌洗溶石可提高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晚期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总结分析了24例老年人晚期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患者术中手术操作要点,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出现吻合口瘘1例;出现术后烧心症状4例,与同期进行的23例Roux-en-Y重建术患者比较,出现吻合口瘘3例;出现术后烧心症状3例,两者比较,分别P〈0.05,P〉0.05。结论老年人晚期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式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乳酸凝胶预防腹腔粘连的疗效。方法将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全麻下于兔回盲部结肠人工形成创面并切除对应的壁层腹膜建立肠粘连动物模型,实验组创面均匀涂布聚乳酸凝胶,对照组创面不予处理,分别于术后2周和12个月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粘连分级比对照组低(P<0.05);术后12个月实验组粘连分级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结论聚乳酸凝胶可有效地减少大白兔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凝胶和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腹腔粘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乳酸凝胶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全麻下于兔回盲部结肠人工形成创面并切除对应的壁层腹膜建立肠粘连动物模型,聚乳酸组和透明质酸组于创面分别使用聚乳酸凝胶和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创面不予处理,分别于术后2周和12月处死动物,行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聚乳酸组腹腔粘连发生率比透明质酸组高,术后12月两组腹腔粘连发生率相似,但均比对照组腹腔粘连率低。结论聚乳酸凝胶和透明质酸钠凝胶均可有效降低兔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和粘连程度,但聚乳酸凝胶对位置不固定、活动度大的小肠和大网膜以及切口等创面的应用不及透明质酸钠凝胶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