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硫酸镁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硫酸镁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疗效,其显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副反应。结论重症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可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呼吸机治疗成人呼吸窘迫征(A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8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病,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过治疗,痊愈11例、脱机5例、死亡3例,其治愈率、脱机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1.1%、27.8%、11.1%;呼吸机治疗期间无1例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是肺部感染和脓毒血症;而MODS是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患者早期进行机械通气,可有效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提高成人呼吸窘迫征的治愈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丹  孙晓岩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02-1902
0引言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在眼科经常遇到,多以复视、头晕行走受限为主要症状,临床上病因复杂。为探讨其病因及有效的治疗,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24例此类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7~76(平均43)岁;右眼13例,左眼11例,1例为双眼发病。其中,外直肌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的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不同类型的配子,且各种异常配子所比例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另外,正常胚胎率与正常配子率也不一致。本文对染色体结构异常(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倒位、染色体复杂性重组)和数目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男性的正常精子率以及正常胚胎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Sweet综合征是以发热,四肢、颜面、颈部非对称分布的隆起性痛性红斑、结节,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和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可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或肿瘤伴发,临床上常分为经典型(或特发型)、妊娠相关型、药物相关型和恶性肿瘤相关型.近来有学者报道过几种特殊类型的Sweet综合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0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因此患白内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回顾我院2000-09/2008-12为834例年龄>60岁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均获成功,无意外发生,探讨其安全性,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共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834例,年龄>60岁,其中男458例,女376例;最高年龄100岁,>70岁者776例(93%)。白内障情况:多为年龄相关性,再则糖尿病并发性、个别有外伤性。均不同程度伴有全身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各种心脏病、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痛风、风湿病等。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前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坏疽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我们采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流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探讨中药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方法:对3142名流动育龄女性进行保密式问卷调查并采用HCⅡ法进行HPV分型检测,同时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将304名高危HPV感染阳性患者分为中药组95例、α干扰素治疗组95例、对照组94例,治疗1~3个疗程复查HPV转阴情况。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为9.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结婚年龄≤20岁、分娩年龄≤20岁、性生活频率每周3次及以上的女性HPV感染率明显升高;患者治疗1~3个疗程后中药组和α干扰素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3个疗程后中药组转阴率明显高于α干扰素组。结论:文化程度低、早婚早育、性生活过频是宫颈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中药可有效治疗宫颈HPV感染,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营口地区市售肉制品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辖区内的超市、农贸市场和小型餐馆的肉制品,按相关标准分离、鉴定菌株,用PCR法确认并分型。结果从7份生禽肉类制品中检出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确认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结论此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为营口市首次从食品中分离出来,提示市售食品存在污染,有关部门应予重视。在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中,用荧光PCR技术研究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水平,有助于建立快速准确检验的机制,为细菌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验性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TPVR)的病理过程,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为细胞增殖指标,探讨TPVR的危险因素、增殖起点及各种增殖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眼球穿通伤并玻璃体内注入自体全血诱发大鼠TPVR模型,观察伤后1,3,5,7,14,21 d大鼠伤眼的病理衍变,用PCNA检测伤眼的增殖情况。[结果]眼球穿通伤后伤眼出现早期视网膜脱离或明显中性白细胞浸润,PCNA阳性细胞多且广泛;在TPVR中脱离的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PCNA阳性表达在伤后1 d出现,5~7 d达到高峰,是形成视网膜下膜的主要细胞;大量PCNA阳性的成纤维细胞从伤后1 d开始经伤道长入眼内,以后逐步减少,到伤后21 d停止,它是形成视网膜前膜的主要细胞;视网膜内层PCNA阳性的细胞在伤后3 d出现,没有明显的高峰时间,是视网膜增厚,僵硬的主要原因;视网膜下膜的形成早于视网膜前膜,并广泛存在于TPVR中;在TPVR严重的眼,后期可见大量PCNA阳性并脱落的睫状上皮细胞。[结论]通过眼球穿通伤并玻璃体内注入自体全血可以成功地诱发大鼠TPVR模型;中性白细胞在外伤性PV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外伤性PVR中RPE细胞是形成视网膜下膜的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是视网膜前膜的主要细胞,而神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增厚,僵硬的主要原因。视网膜下膜的形成早于视网膜前膜,并广泛存在于TPV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