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张徐枫  沈鸣华  孙如 《新中医》2020,52(18):69-7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稀释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7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 (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0.00%,对照组为4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L-8、hs-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2 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60.00%,对照组为65.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肺炎是高龄人群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易被基础疾病所掩盖。为探讨高龄人群肺炎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58例高龄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为我院年龄在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60~79岁,平均70·5岁。发病季节以冬春两季为多(占86·2%)。发病诱因中,上呼吸道感染42例(72·4%),劳累、精神刺激9例(15·5%),无明显诱因7例(12·1%)。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10例,肺心病6例,支气管哮喘5例;合并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加曲班或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阿司匹林对于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5例符合标准的PI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组48例(AA组),LMWH联合阿司匹林组47例(LA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同时监测血红蛋白(Hb)浓度、血小板(PLT)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一定疗效,A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LA组(P <0.05)。治疗后AA组NIHSS评分低于LA组(P <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LA组(P <0.01)。AA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明显低于LA组(P <0.01)。同时,治疗3 个月时的mRS0-1 评分占比相比,AA组优于LA组(P <0.05)。此外,AA组治疗后APTT长于LA组(P <0.01),LA组PLT较AA组降低(P <0.01)。两组治疗后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A组和LA组的不良反应分别为4.17%和8.51%,均为非致命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PIS,阿加曲班或LMWH联合阿司匹林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相比之下,阿加曲班可能可以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微小RNA-126(miR-126)在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治疗前的改变,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介入取栓术的脑梗死患者101例,随访2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56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iR-126在取栓术前的差异,分析血清miR-126改变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取栓术前血清miR-126水平在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9.31±2.14) vs. (1.36±0.28),P<0.01],且miR-126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737,P<0.01),与侧支循环良好呈正相关(r=0.645,P<0.01),创建miR-126预测脑梗死取栓术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8,最佳截断值敏感度78.9%、特异性86.0%。结论 血清miR-126水平在脑梗死取栓术前的改变与患者预后可能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脑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孙如 《海峡药学》2012,24(3):153-154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急性脑梗死后轻中度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48倒)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片)抗抑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率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rathelAD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4周和8周后两组的NIHSS和BrdthelADL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轻中度抑郁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顾群  孙如  沈鸣华 《中国药业》2013,22(10):32-33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不同阶段的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HAM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化降糖治疗,对照组加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硫辛酸静脉滴注,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肌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x2=4.353,P<0.05);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2.886、3.125,均P<0.05),观察组显著快于对照组(t=3.276、2.984,均P <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院后24内的RDW水平,并分为高RDW组(n=40例)和正常RDW组(n=98例);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1d、7d、14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各种相关指标的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RDW水平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关系。 结果 与正常RDW组比较,RDW增高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SD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1d、7d、14d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DW增高组NIHSS评分高于正常RDW组,而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RDW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总体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值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DW增高组NIHSS评分高于正常RDW组,而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RDW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RDW与总体NIHSS评分平均值呈正相关(P<0.05),而与总体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水平RDW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两者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曾瑞琦  孙如  张徐枫 《新中医》2023,55(15):59-6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层 抽样法将 5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 2 组各 26 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使用血栓通注 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 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3(IL-2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量(Qm)、平均血流速度(Vm)、外周阻力(TPR)、动态阻力(DR)]及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巴氏指数评估量表 (BI)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88.46%,高于对照组 61.54%(P<0.05)。治疗前,2 组血清 TNF-α、IL-6、IL-23、hs-CRP 水平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 TNF-α、IL-6、IL-23、hs-CRP 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 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 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 NIHSS 评分均降低(P<0.05),BI 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 Qm、Vm、TPR、D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 疗后,2 组 Qm、Vm 水平均升高(P<0.05),TPR、DR 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 Qm、Vm 水平高于 对照组 (P<0.05),TPR、DR 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炎症 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