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康莱特(KLT)注射液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腹膜后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6MV-X线局部三维适形放疗DT 5000cGy/25次;实验组在局部放疗同时,每日静脉滴注康莱特注射液100ml,连用21天,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有50例患者完成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9.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实验组达82.1%,与对照组54.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皆比较高,但对照组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达36.4%,而实验组仅为7.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白细胞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及下降程度皆较对照组轻.结论:KLT联合局部放疗较单纯放疗在控制肿瘤的近期疗效及缓解患者疼痛方面表现出协同治疗的优势,可降低恶心呕吐的反应程度,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帕米磷酸二钠(博宁)联合放射治疗及化疗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均接受博宁联合放化疗治疗.化疗以CAP、PA或PT方案为主;放射治疗采用6MV-X线局部放疗,DT 40Gy/20次或30Gy/10次;博宁9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4h以上,每月1次,共用4~8次.结果 全组18例病人16例完成治疗,2例治疗前并发肝转移者因病情加重死亡.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6例,轻度缓解(MR)2例,无效(NR)1例,总有效率(CR PR)为83.3%;骨转移灶疗效:CR 1例,PR 7例,NC 8例,PD 2例,总有效率(CR PR)为44.4%.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博宁联合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是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提高靶区剂量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面的价值。方法失去手术机会的3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给予全程的IMRT,1.8~2.2Gy/次,每周4次外照射和1次内照射,外照射的处方剂量为50~55Gy,中位剂量为53.5Gy,内照射共给6次,每次5Gy。同时拟设计该30例患者2野和4野的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险器官(OAR)直肠、小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的IMRT,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为54.5Gy,90%的等剂量曲线(中位剂量53.5Gy)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靶区(GTV)体积。IMRT与普通2野和4野放疗组比较,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急慢性放射反应明显减轻。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放疗技术可以使患者的放疗靶区获得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减小了急慢性放疗反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未能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大分割调强放疗(hypo-fractionat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hIMRT)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09~02—01—2013-01—31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女性患者6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纳入3-DCRT、IMRT或kIMRT组行放疗。3DCRT组采用6Mv_X射线切线野照射,全乳腺Dr50Gy/25次,2Gy/次,后续9/12MeV电子线予瘤床区补量10Gy/5次,2Gy/次;IMRT组:采用逆向动态调强技术,以切线野方向为调强主野的入射方向,全乳腺50Gy/25次,2Gy/次,瘤床区用X射线同步加量至60Gy/25次,2.4Gy/次,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方式及剂量同3DCRT);h-IMRT组:全乳腺42.5Gy/16次,2.66Gy/次,瘤床区同步X射线加量至48Gy。结果:3-DCRT组、IMRT组、h_IMRT组分别入组46、12和8例,中位随访23.9个月(2.1~48.0个月),3组患者免疫组化结果、病理类型、TNM分期、放化疗顺序及化疗方案、年龄、手术与术后’放疗时间间隔、肿瘤最大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放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其中h-IMRT组周期最短。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放疗前后乳头纵向、横向位置,乳房横径,乳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保留乳房术后患者健侧乳头比患侧低,P〈0.05;3组间乳头横向位置和乳房横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血液系统和皮肤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Ⅲ度及更严重的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均未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加重血液系统及皮肤急性毒副作用,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未降低总生存,未降低美容效果,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腔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治疗(3-DCRT)分别同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毒副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IMRT组(55例)和3-DCRT组(51例),两组均同步顺铂40 mg/m2每周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毒副作用。结果 IMRT组和3-DCRT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白细胞数减少和消化道反应。与3-DCRT组比较,IMRT组Ⅰ~Ⅲ度的白细胞明显减少(P<0.05),直肠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调强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虽未提高近期疗效,但急性毒副作用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 h-IMRT)的美容效果。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67例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入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MRT)或h-IMRT组。3DCRT组:采用6MV-X线切线野照射,全乳腺50Gy/25次/5周,然后行瘤床区9/12 MeV电子线补量10 Gy/5 F/1周;IMRT组:采用逆向动态调强技术,全乳腺50 Gy/25次/5周,瘤床区用X线同步加量60Gy/25次/5周,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方式及剂量同3DCRT);h-IM-RT组:全乳腺42.5Gy/16F/22d,瘤床区同步加量48Gy/16F/22d。结果短期随访结果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降低美容效果,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结论大分割IMRT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8岁,因“确诊睾丸粒细胞肉瘤1年半,右上臂肿物复发1月余”入院。患者于2003年3月发现左侧阴囊增大,可扪及花生米大小肿物,质地硬,无压痛。在当地医院以“附睾炎”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未继续治疗。2004年5月自觉肿物生长较快,伴有坠胀感,到当地医院行左侧睾丸及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睾丸)精原细胞瘤。  相似文献   
8.
咖啡酸片对宫颈癌放疗时白细胞减少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咖啡酸片对宫颈癌放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宫颈癌放疗患者40例,其中20例在放疗的同时口服咖啡酸片为治疗组,其余20例为对照组,放疗过程中先不口服任何药物,待白细胞减少至正常值以下时再口服咖啡酸片。结果治疗组在放疗过程中有4例(20%)白细胞减少至正常值以下,对照组有10例(50%)患者在放疗3~4周时白细胞减少至正常值以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咖啡酸片可以有效地预防宫颈癌放疗过程中的白细胞减少,且使宫颈癌的患者放疗期间阴道出血的持续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2例)行单纯放疗,30Gy/10次。结果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骨疼痛有效率为89%,单纯放疗纽疼痛有效率为68%(P〈0.05)。结论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确切,且唑来膦酸不良反应小,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10.
肺癌脑转移放疗与化疗结合最佳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肺癌脑转移放疗中进行化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64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6MV-X线。观察组首先全脑照射DT 30Gy,然后行第1周期化疗,化疗结束后继续放疗,对多发转移灶再全脑加量DT 10~15Gy,单发转移灶则缩野加量DT 20~25Gy。放疗结束后即行第2周期化疗。原发灶已控制者按间隔继续第3,4周期化疗,并适当应用BCNU或CCNU;原发灶未控者则在照射原发灶结束后行第3,4周期化疗。对照组选择在脑转移灶及原发灶均放疗结束后再行化疗,具体化疗方案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半年、1年、2年生存率均有所提高,两组间1年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原发灶已控者疗效优于原发灶与转移灶并存者(P=0.048);不同病理类型之间,NSCLC的疗效优于SCLC(P=0.050)。结论放疗后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开放,同步应用化疗可提高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尤其对脑转移灶与原发灶并存者,化疗可同时作用于原发灶、脑转移灶及亚临床转移灶,提高疗效。对脑转移瘤化疗与放疗相结合的最佳时机为全脑照射DT 30Gy和放疗结束后2~3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