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描述沈阳市大东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为开展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沈阳市大东区1981,1991,2001和2008年4次学生健康体检的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981-2008年学生身高、体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7~16岁男生1991-2001年、2001-2008年的身高增幅都小于1981-1991年,增长趋势出现减缓;身高快速增长年龄提前,女生提前趋势明显,2008年较1981年提前2岁。男、女生身高体重2次交叉的后交叉年龄逐渐提前。结论大东区男女生身高、体重呈现明显增加的长期趋势,青春发动的时间也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住院部收治的70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行塑料胆道内置管引流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0.5~1年,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胆总管结石与扩张直径变化等情况。结果共33例(47.1%)返院后一次取净结石;10例(14.3%)更换1次支架后取净结石;7例(10.0%)更换2次支架后取净结石;7例(10.0%)ERCP提示结石消失;13例(18.6%)未再次行ERCP术,其中因其他原因死亡5例,因引流良好不愿再次手术或建议其暂不手术继续随访8例。患者术后胆总管结石直径、胆总管扩张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效果可靠,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8岁,因进行性进食梗阻3年余,伴呕血6 h,于2014年8月10日入院。患者3年余前开始出现进食时梗阻感,并逐渐加重至仅能进食稀粥,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咳嗽,无肌肉、关节疼痛及胸、背部疼痛。2年前曾至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狭窄,未明确病因。6 h 前饮酒后出现少量呕血,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既往青霉素过敏。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08次/min,血压104/72 mmHg (1 mmHg=0.133 kPa),急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剑突下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35×109/L,Hb 115 g/L。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阳性。癌胚抗原(CEA)、红细胞沉降率在正常范围内,自身免疫性抗体阴性。胃镜显示:食管中下段重度狭窄,黏膜多发浅溃疡、少量活动性渗血,见图1。胸部 CT 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病理示:食管鳞状上皮及较多坏死组织。食管造影示:中下段管腔重度狭窄,考虑良性狭窄。追问病史,患者承认13年前有冶游史,当时确诊感染梅毒后未规律治疗。临床考虑为食管梅毒伴狭窄。经皮肤科会诊考虑三期梅毒,予多西环素片0.1 g,2次/d,疗程1个月。患者因进食受限,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一枚(济南德尔曼公司 DZAS-I,18 mm×85 mm)。支架置入后患者进食恢复良好,未再呕血,出院后继续多西环素片维持治疗。支架置入20 d 后复查胃镜见支架定位、扩张良好,见图2。支架置入3个月后再次行胃镜检查,取出金属支架,见食管梅毒树胶肿几乎完全消退,扩张、蠕动良好,见图3。目前继续门诊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治疗组20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对照组17例行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每天减压量,治疗第3天腹围缩小幅度,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腹部X线平片液气平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每天减压量、治疗第3天腹围缩小幅度大于对照组,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液气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保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良好,优于传统鼻胃管.  相似文献   
5.
<正>胃上皮内瘤变是胃腺上皮异型或非典型性增生导致胃上皮细胞向恶性肿瘤转变的状态,根据组织学形态结构改变中细胞的异型性和结构紊乱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T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TN),其中HGTN为早期胃癌,需及时采取内镜治疗[1]。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4岁,因畏寒、发热20余天,左卜腹持续性疼痛7 d就诊.20余灭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每天午后出现寒战,继之发热,未测体温,每次持续约4 h,出汗后热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关系。方法 收集72例CD患者和12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疾病活动度。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D组中Hcy水平与CDAI评分及叶酸、维生素B12、白蛋白等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CD组中Hcy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0)。CD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0μmol/L)、叶酸缺乏(<4.0ng/ml)和维生素B12缺乏(<203.0pg/ml)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缓解期患者(CDAI<5)比较,活动期CD患者(CDAI≥5)中Hcy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1),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0)。经性别、年龄因素校正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D组中Hcy水平与叶酸和维生素B12呈独立负相关(β=-0.262,P=0.037;β=-0.293,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为C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1,P=0.006;OR=9.036,P=0.000)。结论 浙江籍汉族CD患者中可能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血清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CD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是C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