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鼻内镜-显微镜联合经鼻蝶径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蝶径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方式。方法应用鼻内镜-显微镜联合经鼻蝶径路切除垂体腺瘤26例。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个月,24例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复发2例,效果较满意。结论鼻内镜-显微镜联合经鼻蝶径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视野清晰、操作微创、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制一款小型化的,可随身携带,操作简单,具有自动加温加湿功能的,并能精确控制的,能模拟鼻腔部分功能的替代产品———便携式智能人工鼻。方法通过对加温加湿度器及中央控制器的设计制作,再将人工鼻,流量传感器呼吸管路等进行有机的系统整合,并通过温湿度仪对加温加湿性能效果进行测试。结果常温下(在外界温度为12℃,湿度为40%的测得其数据),温湿度分别在第22、29min是到达理想的目标值,分别比外界的温湿度提高20℃及58%。结论 "便携式智能人工鼻"具有良好的加温加湿度性能,使得最终为研制一款真正可应用于临床的医疗装置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与假性动脉瘤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创伤性颌面部中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性鼻出血的概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990年3月-2005年3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表现为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治疗的53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 该53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治疗,6例痊愈,1例死亡;另1例未行栓塞,在行建立侧支循环功能训练时出血死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0例,均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成功;颌面部中小动脉出血25例,21例为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分支出血,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结合弹簧圈行血管栓塞治疗,4例筛前动脉出血者行筛前动脉结扎术.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除1例上颌动脉栓塞者再次鼻出血外,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再出血,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颌面部中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性鼻出血是导致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主要原因,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明确诊断并进行血管内栓塞或动脉结扎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菌相关性变应性鼻炎(AR)的变应原分布、临床特征及其与当地气传真菌变应原谱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83例真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AR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分析同期当地气传真菌变应原分布。结果1632例具有AR症状进行SPT的患者中,SPT真菌阳性282例,阴性者中同期特异性鼻黏膜激发试验56例,1例真菌阳性,共检出真菌致敏原283例,检出率17.34%。其中单纯真菌阳性92例,合并其他变应原阳性191例;合并支气管哮喘21例,伴鼻窦真菌病2例,有哮喘史或AR家族史35例。全部研究对象都有AR临床表现,发病时区在5~8月(57.09%)较多。致敏真菌有交链孢霉、曲菌、白色念珠菌、特异青霉、串珠镰他菌、蠕孢菌、黑粉菌、总状毛霉菌、新月弯他菌等。结论气传真菌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致敏原;根据当地真菌变应原谱针对性选择变应原种类进行变应原筛查能提高致敏原检出率,降低费用并减少皮肤点刺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4 h双探针pH检测在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pH检测24 h内食管上端反流事件次数超过6.9次为基线将难治性咽喉炎患者分为LPR组和对照组各17例,并给予咽喉炎常规治疗+抑酸治疗.分析pH检测与反流症状指数(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量表和反流检查(The 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SI、RFS的变化情况.结果 LPR组坐立位反流次数中位数(10.0)明显高于平卧位(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1),而对照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P>0.05).pH检测判断LPR阳性结果与RSI量表、RSI量表+RFS评分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有统计学意义(k值分别为0.47和0.53,p值均<0.01).治疗后LPR组与对照组的RS(l)、RFS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LPR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3.01,P值均<(0.01).结论 pH检测是LPR临床抗酸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鼻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典型症状,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导致由Ig 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目前,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组胺类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减充血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抗Ig E单克隆抗体等,内窥镜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2岁,因睡眠打鼾、憋气、白天困倦、嗜睡2年,加重3个月于2011年11月28日入院.咽干,咽部异物感,无咽痛,无口臭,近1个月内无发热.持续正压通气治疗1个月不习惯而放弃.7年前车祸“脑外伤昏迷3d”,之后常感困倦,易“感冒”,在当地常输液但用药不详.入院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隐窝无脓栓,咽黏膜慢性充血,悬雍垂、软腭、腭咽弓与腭舌弓肥厚,Friedman舌位高度分级Ⅱ级;体质量指数27.9 kg/m2.Müller试验腭后区最小前后径2.1 mm,左右径0.9 mm.睡眠呼吸监测发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46.8次/h,最长呼吸暂停时长91 s,最低血氧饱和度0.60.上气道CT示咽腔狭窄,平静呼吸腭后区最小前后径7.9mm,左右径6.1mm,舌后区最小前后径17 mm.血液常规、血生化全套、肝炎全套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入院诊断:①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②慢性咽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320排CT与Müller呼吸检测上气道顺应性,探讨OSAHS患者高顺应性平面的非侵入、客观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50例(OSAHS组)和无打鼾的咽异感症者10例(对照组),采用320排CT分别于平静呼气时与Müller呼吸时扫描各组咽喉部气道,获得腭后区、舌后区的最小矢径、最小横径、最小截面积,计算各壁的顺应性,并分析咽壁总顺应性、BMI、AHI的相关性。采用常规纤维内镜下Müller试验,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SAHS组咽壁顺应性大于对照组;腭后区咽壁顺应性大于舌后区咽壁顺应性;腭后区咽侧壁顺应性大于前后壁顺应性;BMI、AHI、咽壁总顺应性之间呈正相关,但AHI与咽壁顺应性之间非线性相关,有些轻度OSAHS者之咽壁顺应性高于中、重度者,部分中、重度者咽壁顺应性反而较低。不同程度OSAHS患者咽壁顺应性与传统Müller试验气道塌陷的百分比成正比。结论:非内视镜下Müller呼吸320排CT检测上气道顺应性,是一种简捷、客观检测OSAHS高顺应性平面的方法,有助于OSAHS的临床诊断、病因研究及治疗方案的制订。为减少辐射剂量,在临床应用时只在Müller吸气相扫描1次上气道,结合咽喉视察即可确定OSAHS患者上气道高顺应性塌陷平面或解剖狭窄平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宁波市气传花粉和真菌的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规律,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在宁波市城乡各选点1处标本采集点,通过曝片与暴皿法采集气传花粉、真菌,鉴定其种属与数量。根据花粉、真菌及其季节、气候分布飘散规律,行皮肤点刺试验或鼻黏膜激发试验共1632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全年观察到花粉51属(科)22624粒,气传花粉飘散高峰期集中在3~5月和8~10月。真菌62属(种),含曝片孢子40属(种)4655粒,曝皿真菌菌落40属(种)191个,其中22属(种)为非交叉性。16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点刺试验阳性1045例,阳性率64.03%,其中花粉和真菌皮试阳性率30.08%。结论根据花粉、真菌飘散规律制备地域性标准化变应原检测试剂及相应的脱敏制剂,或有针对性选择进行体内或体外试验查找致敏原,对于有效防控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接近临床的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动物模型,研究视神经损伤的力学原理、神经病理生理学改变,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新西兰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对王一等设计的视神经损伤方法 进行重复并改进,应用弹簧枪发出的瞬间冲击力,建立与临床较为接近的轻、重TON动物模型,对两种损伤的致伤强度进行大体定量,观察致伤后瞳孔和直接对光反射,并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R-VEP)检查,对正常和损伤视神经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麻醉清醒后,所有致伤眼均表现为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无脑挫伤、感染、眶壁骨折、意外死亡.1只视神经断裂但鞘膜完整.损伤后P波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重度损伤较轻度损伤变化快.伤后视神经随时间推移依次表现为水肿、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萎缩,并伴血管扩张.重度损伤组变化过程与轻度损伤相似,但表现更严重.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外伤性视神经病的动物模型.轻度损伤组伤后视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随时间推移损伤进行性加重,但视神经有一定传导功能;重度损伤组伤后视神经迅速出现不可逆性溃变,视神经传导功能迅速丧失.PR-VEP与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