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芬  谷容  李咏梅 《中国药业》2004,13(10):52-53
目的:优选白色洗剂的处方组成.方法:在保证处方中主药成分的前提下,按L16(45)正交试验设计其他成分的比例,以外观色泽、沉降容积比、pH值及临床刺激性和疗效为成品的质量控制指标优化处方组成.结果:白色洗剂的优选处方为A2B2C1D4E4,即2.0%的升华硫、4.3%的ZnS04·7H20,2.75%的KOH,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10%的甘油,在配制K2S3时用5%的蒸馏水溶解KOH后再与升华硫反应.结论:优选的处方合理,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o随诊时双眼均行3D-OCT检查,观察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2d,2wk,1、3、6mo SRFH、CRT、BCVA均有差异(P<0.01),术后SRFH、CRT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BCVA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组内两两对比:除SRFH(2wk vs 1mo,P>0.05)、CRT(2d vs 2wk,P>0.05)、BCVA(2d vs术前,2wk vs术前,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Z、ELM形态可分为:A:EZ和ELM均连续(EZ+ELM+),9眼;B:EZ断裂和ELM连续(EZ-ELM+),7眼;C:EZ连续和ELM断裂:EZ+ELM-,6眼;D:EZ和ELM均断裂(EZ-ELM-),8眼,术后6mo上述4种类型的BCVA分别为0.15±0.04、0.50±0.06、0.54±0.05、0.59±0.09(F=87.210,P<0.05),两两比较:除C vs B和C vs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的SRF发生率为87%,术后6mo仍有46.6%患者存在持续性SRF。术后CRT与术后SRFH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呈动态改变,SRF影响可能表现为BCVA延迟恢复,随着SRF缓慢吸收,CRT逐渐降低,BCVA逐渐升高;ELM或EZ连续提示有较好的BCVA,而ELM断裂可能提示视觉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黄斑水肿(DME)对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10/2019-04在我院确诊的sNPDR合并DME患者30例30眼,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其中A组15例15眼采用“1+PRN”方案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7d后行PRP治疗,B组15例15眼采用单纯PR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6mm×6mm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

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患者术后2wk,1mo DCP血流密度显著增加、CMT明显降低、BCVA明显改善(均P<0.05),B组患者术后1mo CMT降低、BCVA改善(均P<0.05)。术后2wk、1mo,A组患者DCP血流密度较B组明显增加(43.37%±2.72% vs 41.03%±2.60%,45.01%±2.28% vs 41.20%±2.43%,均P<0.05),CMT较B组明显降低(303.4±30.36μm vs 329.60±31.47μm,268.67±30.27μm vs 319.40±28.63μm,均P<0.05),BCVA(LogMAR)较B组明显改善(0.28±0.11 vs 0.40±0.13,0.23±0.14 vs 0.38±0.15,均P<0.05)。

结论:抗VEGF联合PRP治疗sNPDR合并DME患者短期内可有效增加DCP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4.
唐芬  郭小健 《海南医学》2013,24(11):1660-166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一种病毒感染(主要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少数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重度全葡萄膜炎伴有视网膜动脉炎,周边大量渗出,视网膜坏死,玻璃体高度浑浊,后期出现裂孔及视网膜脱离,严重损害视功能。发病率低,但该疾病极易误诊漏诊,病程发展快,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的不可逆的视网膜组织损害。因此争取早期正确诊断与治疗的意义重大,现就对ARNS的治疗的报道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延长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的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和保肝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保肝治疗。结果:观察3年,治疗组13例(46.43%)生存;3例(10.71%)发生肝癌,10例(35.71%)死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2例耐药退出。对照组5例(16.67%)生存,4例(13.33%)发生肝癌,20例(66.67%)死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死于其他原因。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9.76±1.65)个月,对照组为(21.62±1.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阿德福韦酯治疗,可以延长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唐芬  龚星光  汤桂芳 《安徽医药》2016,20(6):1170-117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抗病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单用阿德福韦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口服治疗,疗程为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谷丙转氨酶(ALT)、HBV血清学指标和HBV-DNA载量,对比两组患者的ALT、HBV-DNA载量和治疗后的生化学、血清学和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和48周的HBV-DNA载量、AL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24周的HBV-DNA载量为(4.02±1.07)log10copy/ml,治疗36周的HBV-DNA载量为(3.40±1.06)log10copy/ml,治疗48周的HBV-DNA载量为(3.13±1.08)log10copy/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48周的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4周的HBV-DNA转阴率为56.41%,治疗36周的HBV-DNA转阴率为64.10%,治疗48周的HBV-DNA转阴率为76.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24周的ALT复常率为71.79%,治疗36周的ALT复常率为79.49%,治疗48周的ALT复常率为94.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其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初戴假牙时,口内常有异物感,唾液增多,甚至恶心、呕吐,有的发音不清、咀嚼不便,这属于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戴用,以上症状便可逐渐消失. 2摘戴假牙开始应耐心练习,找到规律,不可急躁强行摘戴.摘取假牙最好推拉基托边缘,而不要以强力拉卡环,以免卡环变形.戴假牙时,应用手戴就位后再咬合,绝不可以用牙咬合就位,以免损坏假牙.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9年~2000年门诊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我院门诊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了解其应用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1999年9月~2000年8月的门诊处方,统计分析其中含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抗生素的联用仍以二联为主。结论我院门诊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桂芳  唐芬  陈瑞玲 《华夏医学》2009,22(4):647-65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方法:回顾42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资料,对10例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发生率为2.35%.其中死亡7例,病死率70%.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期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有关,晚期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可由于胆道系统损害、激素和利尿剂的使用而诱发.血清高胆红素、低白蛋白水平、PTA显著下降的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高;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如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则预后不良.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胰腺炎与多种因素相关,其病死率高,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癌乳腺转移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乳腺转移非常罕见,到目前,全球报道不足500例。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与胃癌、乳腺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