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口服荧光素钠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8例(10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眼联合术前空腹30 min口服荧光素钠为观察组,50眼未口服荧光素钠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比较两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并分析观察组术前术后视网膜电流图(ERG)的b波波幅情况。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48眼(94.1%),不变2眼(3.9%),视力下降1眼(2.0%),对照组视力提高46眼(92.0%),不变2眼(4.0%),下降2眼(4.0%),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12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ERG比较b波波幅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荧光素钠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有利于识别玻璃体残留的皮质,彻底清除玻璃体皮质并且提高手术成功率,ERG的b波检测显示荧光素钠对视网膜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氩激光光凝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裂孔性视网膜浅脱离的疗效。方法 58例(共58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取氩激光光凝后辅以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进行3-24个月,平均15.23个月的随访。19眼视网膜脱离范围≤1/2 PD,1次光凝治疗后痊愈;32眼视网膜脱离范围〉1/2 PD,但≤1 PD,其中19眼经3次光凝治疗后痊愈,13眼经2次光凝治疗后痊愈;7眼视网膜脱离范围〉1 PD,3眼无效,4眼经3次光凝治疗后痊愈。结论采取氩激光光凝治疗裂孔性视网膜浅脱离,安全有效,辅以补阳还五汤,有助于视网膜下液体吸收。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随着玻璃体切除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惰性气体和硅油在眼内的应用,玻璃体积血、眼内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术后也伴随发生了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视力的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为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本研究选用本院200例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由同一术者实施,酌情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按玻璃体填充物将患者分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 按术后是否发生高眼压将患者分为正常眼压组和高眼压组;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分别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

结果:研究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眼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前房渗出膜、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等。根据本组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有明显差异。其中,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术后眼压升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组,尤其是惰性气体填充组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更高。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术后并发角膜病变和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组,而且与术后高眼压密切相关。玻璃体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前房渗出膜、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等并发症各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大部分患者视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术后效果,如何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减少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术后并发症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玻璃体切割术研究的重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致玻璃体积血手术治疗的时机,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眼球钝挫伤玻璃体积血患者56例5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Ⅰ组15~30d,14眼;Ⅱ组31~60d,22眼;Ⅲ组>60d,20眼。手术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时间6~24mo,数据结果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最终视力:Ⅰ组平均视力0.37±0.223,Ⅱ组0.18±0.216,Ⅲ组0.12±0.128,Ⅰ组和Ⅱ组视力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3.383,P<0.01);Ⅰ组和Ⅲ组视力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3.217,P<0.01);Ⅱ组和Ⅲ组视力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0.045,P>0.05)。结果表明15~30d内行手术治疗最终视力明显高于>30d手术组患者,最终视力随术前玻璃体积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患者最终视力随术前玻璃体积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15~30d内手术治疗可取得比较好的视力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8.
林雪松  宋晏平  黄丽娟  唐涵锋 《眼科》2009,18(4):286-287
患者女,64岁。2008年11月3日因右眼球突出20年、视力下降1年就诊我院,无跟痛、复视。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米指数,无法矫正,眼压正常。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明显混浊,眼位正,眼球外转轻度受限。视乳头界清色正,后极部见脉络膜皱褶。左眼:视力0.4,眼内未见明显异常。眼球突出度22〉96〈12(mm)(图1)。眼部A超显示,肿瘤内为高反射波(图2)。眼部B超显示,球后探及椭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其内较多中等回声,分布均匀(图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42例(42只眼)患者的脱离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配对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原始视力和再次治疗后终末视力,以及第一次手术前及复发后就诊时的PVR分级。结果所有患者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加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包括新裂孔形成18眼(42.9%);硅压位置异常10眼(23.8%);遗漏裂孔6眼(14.3%);术后因裂孔处PVR形成致原裂孔闭合不良3眼(7.1%);视网膜放液后视网膜下出血2眼(4.8%);脉络膜脱离2眼(4.8%);视网膜下晾衣架样增值1眼(2.4%)。再次治疗后39只眼视网膜复位,3眼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手术成功率为92.9%。两次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中,新裂孔的形成,硅压位置异常以及裂孔的遗漏至关重要,PVR因素所占比例低。故术前病例的选择、术前的仔细检查、术中的规范化操作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