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及其翻修方法。方法:10例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行翻修术的病例,其中腰椎滑脱症5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手术节段为L4/54例,L5/S1 3例,L4/5+L5/S1 3例;融合器应用BAK(旋入型)7例,聚醚醚酮矩形融合器(PEEK)2例,钛金属矩形融合器1例。于首次术后1~90d内行翻修术。就其脱出原因,再次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融合器脱出的原因:矩形融合器中2例型号太小,1例放置位置偏后;旋入型融合器1例定位错误,其余大都因两枚融合器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所致。翻修术后获得完整随访资料者8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均得到融合,无融合器再次移位或脱出以及内同定的断裂,1例伴有足下垂者遗留患足背伸肌力减弱,其余病例神经症状消除。结论: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有融合器型号偏小导致椎间隙撑开不够,放置位置偏后,两枚融合器不对称或距离太近发生碰撞等。早期、积极的手术翻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骨嗜伊红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国内外曾有个案报告。发生在脊椎并侵及神经根和脊髓引起疼痛或截瘫者甚为少见。本病极易误诊、大多需经穿刺和手术后组织检查始能确诊。我院自1973年以来共收治9例,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间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2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术后9~13个月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椎体高度再丢失少。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  相似文献   
4.
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的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采集6具新鲜固定湿润成人尸体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4、L1~3节段标本10个,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行APF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经椎弓根于伤椎椎体内置入可吸收高分子材料-DL-乳酸与ε-己内酯(70:30)的共聚物(PDLLA-CL)制作的可吸收球囊,注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行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椎体成形术后,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中间椎体在前屈、后伸、侧屈状态下应力-应变、轴向刚度变化及扭转应力下刚度的变化。[结果]伤椎经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抗压强度均有所增加,前屈为8%,后伸15%,侧屈9.8%,其中以后伸时增加显著(P〈0.05)。治疗后的轴向刚度普遍得到提高,与骨折前相比,前屈增加11%,后伸增加8%,侧屈增加3%。治疗后椎体在扭转应力下刚度小于骨折前,但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的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2)可吸收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在避免骨水泥渗漏可能导致的潜在危险之前提下,从本质上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伤椎椎体结构的完整性,恢复其高度,从而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生理弧度,防止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变引起的迟发性腰背痛及脊髓、神经损伤,以从根本上解决单纯用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遗留的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积极健康地发展我国的微创脊柱外科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随着工业技术和临床医学水平的进步,以及现代外科发展的有限性、显微化、替代化和人工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大大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invasivespinesurgery,MISS),是指经非传统手术途径并借助特殊手术器械、仪器或其它手段进行脊柱疾患诊治操作的微创技术和方法。目前微创脊柱外科主要包括两大类:经皮穿刺技术和内窥镜辅助技术。现在开展最多最成熟的是腰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治疗。但MISS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几乎涉及了脊柱外科的所有疾病。1934年、1948年Ball和Valls分别报告脊柱后…  相似文献   
6.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肌皮瓣转移术是消灭慢性骨髓炎窦道的有效术式。但术后再发窦道时,难以再行手术治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有丝分裂刺激原,可促进伤口愈合。为观察其对慢性骨髓炎术后再发窦道的影响,我们对1998~2003年收治的34例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6岁,病史1~13年。部位:小腿30例,大腿2例,上臂2例,术后窦道形成时间<1个月18例,1~2个月10例,>3个月6例,窦道口直径0.5~1.5cm。2·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13例),两组患者首次换药对窦道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对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筒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9.
标准位X线片上胸腰椎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标准正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表现。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成单个椎体。直视下沿椎弓根轴线置入导针。测量分析下列数据:标准侧位X线片显示导针达到椎体后壁及椎弓根中段时,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距离与椎弓根投影最大横径的百分比。另选4具T9~L5脊柱标本,根据上述数据,X线分步监测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位于椎弓根中段时的百分比为(49.16±1.84)%~(51.83±2.53)%,各节段及左右侧椎弓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针位于椎体后壁时的百分比为(61.13±6.09)%~(74.68±6.13)%,左右椎弓根之间、T10 ̄T12之间、T9与L1 ̄L5之间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10 ̄12与T9、L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入72枚螺钉,68枚位于椎弓根中心,4枚穿破椎弓根,穿破率5.56%。结论: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比值能间接表达椎弓根轴线,可为经椎弓根手术确定正确的进针轨道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报告下腰椎(L4,5)骨折18例,手术治疗14例.通过与胸腰段骨折比较,表明下腰椎骨折具有如下特点发生率较低,为5.2%(18/346);患者年龄偏轻,平均27岁;致伤暴力大,并发损伤多;不稳定骨折多,伴马尾神经损伤率高.认为下腰椎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对伴有马尾神经损伤者,宜及早切开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手术以后路入路为佳,并应根据骨折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