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银翘温胆汤由银花五钱,连翘三钱,陈皮三钱,法夏三钱,茯苓五钱,枳实二钱,竹茹一团,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一钱所组成。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陈皮、法夏理气燥湿、降逆除痰,茯苓淡渗利湿,导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枳实通利大便,导三焦湿热从大便而出,竹茹通行脉络。合之则为清热解毒,降逆除痰,从二便分消湿热之剂。方中加入姜、枣、草以调和营卫,三焦湿热得到清化,从二便分消,营卫调和,  相似文献   
2.
白虎汤最早见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其方原为阳明病清法的主要方剂,但在《伤寒论》中论述白虎汤加味的问题,仅有人参白虎汤;《金匮要略》有白虎加桂枝汤等。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对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实际验证,不断对本方立法用方的意义以及药理加以探讨,充实提高,从而对本方的实用价值和临床实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方剂化裁方面,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的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于疟疾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疟论》说:“夫痎疟皆生于风”,以疟疾初起有畏风、寒战、骨节酸痛、继则壮热汗出身凉如常人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故有“疟该生于风”之说。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以疟疾多发于夏秋季节。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祖国医学逐渐认识到外感之邪虽然能够引起疟疾,但疟疾的发生还与一种特殊的外在致病因素有关,因此提出了疟邪与瘴毒的理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矦论》提出瘴疟每见于岭南山瘴地区,由  相似文献   
4.
一、《伤寒论》对四逆汤的用法四逆汤为附片、干姜、甘草所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之主方。论中记载运用四逆汤的主证有以下几条: 1.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 大汗出,热不去,肉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既吐且利,大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6.大汗出,若下利而厥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6.
麻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笔者运用剂量一般为附子3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此方为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之良方,原用于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四肢痠痛,欲寐无神,脉沉等。但于临床实际应用上,多用加味麻辛附子汤,即于上方中加入桂枝五钱,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二钱,故又称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或称加味麻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7.
蛊胀,一作臌胀。指腹部肿大,腹壁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又名单鼓、蜘蛛鼓等。《医宗必读》指出:“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本病近似多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一类,所指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