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猪链球菌脑膜炎有效抗菌药物及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收集21例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细菌培养、毒力基因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疗效观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从5例患者的脑脊液中培养出细菌经鉴定均含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基因: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基因,溶血素基因、荚膜多糖基因;②培养阳性的标本均来自于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③药敏结果显示猪链球菌2型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对四环素,链霉素耐药;④21例患者均接受头孢曲松、青霉素联合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治疗时间为17d。结论①此次脑膜炎疫情的病原体是猪链球菌2型;②病原体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但已有耐药现象;③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④采用头孢菌素和青霉素联合方案疗效显著,无复发患者;⑤抗菌药物早期应用可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地区初治HIV/AIDS患者的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和传播性耐药现状。  方法  纳入四川地区住院且无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暴露史的成年HIV/AIDS患者,采用In-house测序法进行HIV基因测序,系统进化树判定HIV基因亚型,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在线比对耐药突变位点并确定是否存在耐药及耐药种类、耐药水平。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采集120份血液样本。87.5%样本HIV基因扩增成功(105/120),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CRF01_AE占比46.67%(49/105),CRF07_BC占比39.05%(41/105),其他占比14.28%(15/1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感染途径、耐药、HIVRNA水平、CD4水平等基因亚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份样本检测到耐药突变位点(20.83%),20份样本潜在耐药(16.67%),5份样本传播性耐药(4.17%)。24份样本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V179D/E位点突变频率最高,1份样本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M46I,未发现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及整合酶抑制剂耐药。  结论  四川地区初治住院成年HIV/AIDS患者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传播性耐药率较低,以NNRTIs耐药为主。进行HIV基线耐药检测对制定有效ART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清HBV-DNA阳性是HBV感染、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重要指标,本试验采用PCR法检测HBV-DNA对传统的HBV血清标志物HBVM进行进一步评价及探讨两者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4~9月份门诊和住院HBV感染者403例,年...  相似文献   
4.
周锐峰  王印  刘霞  毕雷  杨彤彤  何盛华   《四川医学》2019,40(6):562-566
目的总结四川地区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不同颅内高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5例AIDS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监测的颅内压分为中-重度颅高压组和非中-重度颅高压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影像学特点以及出院时结局。结果中-重度颅高压组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发生比例明显高于非中重度颅高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比较头部影像学异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是存在CT和MRI检查结果不一致;中-重度颅高压组中采用和未采用腰大池引流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加强中-重度颅高压患者管理以减少住院期间病死率。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尽可能行头部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我院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71例,共进行107次治疗,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博韦泰(ABT)联合核苷类(2NRTI)和整合酶(INSTI)抗病毒治疗(ART)方案治疗初治重症艾滋病(AIDS)患者30例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接受两组不同ABT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住院并接受ABT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6周的初治重症AID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A组为使用ABT+2个核苷类(2NRTI)+整合酶(INSTI)方案治疗的患者18例,B组为ABT+2NRTI方案治疗的患者12例; A组ABT使用方法为320 mg每周1次,B组ABT使用方法为320 mg第1天、2天、3天、8天及以后每周1次。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男性为主,平均年龄(47. 23±15. 21)岁,基线HIV RNA(5. 33±0. 62) Log10copies/ml,基线CD4 56个/μL(14. 5~132个/μl),CD8 381. 5个/μl(223. 75~834. 75个/μl),CD4/CD8 0. 13(0. 05~0. 29)。疗效分析显示:ART 2周30例患者检测HIV RNA(2. 93±0. 88) Log10copies/ml,较基线下降(2. 41±0. 86) Log10copies/ml(P <0. 01);治疗6周,26例患者检测HIV RNA(2. 38±1. 05) Log10copies/ml,较基线下降(2. 97±1. 18) Log10copies/ml(P <0. 01),病毒较基线下降A组优于B组(P <0. 05); CD4较基线平均增长(112. 63±97. 65)个/μl,CD8平均增长(434. 90±512. 57)个/μl,CD4/CD8平均增长(0. 07±0. 15)。两组基线水平及治疗后免疫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0例患者均未发现有注射位点反应及与ABT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初治重症AIDS患者使用ABT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HIV RNA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1例设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44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其他疾病患者48例设为其他疾病对照组,采用捕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纳入对象血清中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 (HCM V‐IgM ),并比较分析HCM V‐IgM阳性率。结果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疾病对照组的 HCM V‐IgM 阳性率分别为8.20%、2.27%和4.17%,冠心病组与其他两组的HCMV‐IgM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不能认为冠心病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相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甲肝是自限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短。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甲肝病人中,ALT迁延不愈者存在逐年增多趋势,现将1993年~1997年全部住院无重叠感染的甲肝病例529例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1月某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7例(100%),咳嗽12例(70.6%),贫血13例(76.5%),消瘦11例(64.7%),皮疹10例(58.8%);16例(94.1%)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所有病例血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8例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HIV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贫血、消瘦、皮疹,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依赖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